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印度拒入RCEP 難遏中國崛起


印度拒絕加入RCEP協議,被指是擔心有助中國壯大。

持續超過一年多的中美貿易戰,在上個月才剛剛露出曙光, 稍為令中國鬆一口氣,但那邊廂中國再被其他國家「挑機」。 十六個國家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談判進入最後階段,但印度突然反口退出。印度不想中國壯大已是事實,在美國撐腰之下,對中國愈來愈進擊,惟中國的地位始終難以動搖。

東盟十國和中國、日本、印度、韓國、澳洲和新西蘭於週一(四日)剛剛就《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RCEP)完成談判,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公布,RCEP十六個成員國已結束全部文本談判,以及實質上所有市場准入談判。「各國願意在此基礎上加快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朝建設東亞經濟共同體的目標邁進。」他並表示,各方會致力於明年簽署協議,促進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不過,到最後關頭,並非全體與會者都決定加入,十六個國家當中,第二大經濟體印度宣布,暫時不加入RCEP之內,令市場意外。印度總統莫迪在RCEP峰會上指出,印度主張更廣泛的區域一體化,更自由的貿易和遵守規則的國際秩序,而一直以來,印度都積極、有建設性地參與了RCEP談判,本奉獻和接受的精神以實現理想目標,但現時國際情勢已有很大改變,在RCEP的七年談判當中,有許多事情已經不同,而印度不能忽視相關變化。

《今日印度》報道指,原先談判進展相當順利,但在進入第十一個小時,印度拋出了新要求。印度所糾結的幾點,包括原產地規則、電子商務、自動觸發機制和貿易救濟等議題,尤其是中國的貿易逆差可能會激增,而印度工業界和農民亦擔心,一旦降低中國商品的關稅,會有更多廉價進口商品湧入國內市場。

歷時接近八年的RCEP談判,參與國家多達十六個,擁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和接近一半的人口,一旦成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今次印度放棄這個機會,只會兩敗俱傷,RCEP的威力被削弱,但印度變成這個全球最大的自貿區的局外人,亦會喪失極多機會。

抗衡TPP

RCEP由中國牽頭,被視為抗衡美國牽頭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的武器,雖然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就立即決定退出TPP,但美國其後就透過貿易戰成功「單挑」中國,分析認為,若RCEP能在中美貿易戰之前達成協議,無疑能為中國對美談判增加更多籌碼。今次印度退出,一方面似乎是在幫美國助攻,另一方亦是反映出,印度極擔心中國崛起,對自身的威脅,所以先下手為強。

中國與印度的關係一向錯綜複雜,兩個是全球最大的新興人口大國,在經濟及政治上存在不少競爭,但又希望能在對方身上取得好處。事實上,中國的發展遇上一定的挫敗就能為印度帶來新的機會,中美貿易戰打得火熱之時,的確為印度帶來更多生意。不少在中國設廠的生產商,近期都將廠房撤出中國,而印度就成了其中一個最熱門的新生產地。

一直在中國生產的iPhone,最近將部分生產線遷移至印度,一來可以避開關稅風險,其次亦可以更容易開拓這個龐大的市場。《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富士康位於印度清奈的生產基地已經開始生產iPhone XR,該廠房原先只是組裝舊型號的iPhone 6s和iPhone 7,出口至歐洲等鄰近市場,但現在該廠房的生產重點轉向較新型號iPhone XR。蘋果在印度生產的手機可免交進口智能手機的百分之二十關稅。印度於一八年初將相關稅項由百分之十五上調至百分之二十,指此項政策可在國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無疑是想逼手機品牌搬到印度設廠。

中印在政治及經濟上長年處競爭狀態。

由於iPhone售價高昂,大部分印度人仍然負擔不起,所以蘋果在印度的整體市場分額只有百分之一至二,而蘋果去於在印度的收入亦只有二十億億美元,約佔去年總收入不足百分之一。不過,此數字亦代表,印度的增長空間非常強大。

爭取外商設廠

另一家手機大廠三星電子,亦已在首都新德里附近建造了其全球最大工廠之一。印度看到外資撤出中國的大好機會,近期亦再加強力度,從中國手上搶生意。印度財長希塔拉曼(Nirmala Sitharaman)上月表示,政府快將推出新政策,用於吸引從中國外移的國際公司赴印度投資興業。她表示,會首先確定有那些跨國公司正在離開或正考慮離開中國,其後會與有關公司展開接觸,重點向他們展現印度的優勢,盡一切可能遊說搬到印度。

希塔拉曼表示,該計畫的重點是吸納電子、鋰電池和半導體等特定產業,因為中國及印度在相關領域均擁有相似的市場生態系統建設能力,而未來針對的產業範圍會不斷擴大。有報道指,印度政府無所不用其極去吸引外資赴印,更願為相關提供優惠稅率,甚至免稅等一系列財政激勵措施。今年九月,印度財政部已宣布,下調公司稅等經濟刺激計畫,以幫助印度吸引更多外企。希塔拉曼近期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更表示,未來數年到印度投資的外商稅率,甚至可以下調至最低的百分之十五。

市場人士指,印度會先瞄準手機製造業,政府正在制定新規則以鼓勵創建國際手機品牌和零部件生產商集群,集群中的公司將享受關稅、租金和電費的優惠。印度電子和資訊技術部長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上個月會見五十多個手機和電子公司的管理層,當中包括蘋果公司,並稱正在尋找替代國家,將部分製造業務移出中國,而印度未來有機會成為蘋果產品主要生產基地。

諮詢機構A.T. Kearney的報告指出,近幾年從亞洲低成本國家進口到美國的商品中,有近七百二十億美元已從中國轉移到其他國家,其中,越南佔據了最大份額,而印度則第二大受惠國。除了生產之外,印度亦積極取代中國,成為區內金融科技大國的地位。據CB Insights發布的《二○一九年第二季度全球金融科技報告》,印度金融科技領域的交易數量首次超越中國,今年第二季度中,印度金融科技領域促成二十三宗交易,超過中國八宗。

報告顯示,第二季度全球金融科技融資金額較上一季度增長約百分之三十二,逾八十三億美元,但全球交易宗數創近十個季度新低,同比減少百分之二十三,其中,北美、亞洲和非洲的金融科技交易均創下近五個季度新低。中國金融科技交易宗數亦持續減少至十五宗,同比減少八成,創近五個季度新低。

挑起領土爭議

印度在領土問題上極不斷挑戰中國的底線,印度政府於八月五日廢除賦予印控喀什米爾特殊自主地位的憲法第三百七十條後,隨即在國會通過《查謨與喀什米爾重組法》,直到上週便宣布成立「查謨與喀什米爾」與「拉達克」兩個中央直轄行政區,並任命這兩個直轄區的首長。中國一直主張拉達克是中國領土,此舉無疑在是挑釁中方,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上週在記者會表示,印方通過單方面修改國內法律和行政區劃的方式,挑戰中國主權權益,做法是「非法、無效的」;並敦促印方切實尊重中方領土主權,恪守雙方達成的有關協定。

另一個經常被提出,印度可以超越中國的論調,就是印度在未來將會取代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人口大國。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早前發布的《世界人口展望二○一九:發現提要》報告稱,印度在二○二七年便會超過中國,成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報告稱,一九年中國人口為十四億三千萬,印度為十三億七千萬,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十九及百分之十八。不過,到二○五○年,印度人口將增加近二億七千三百萬,至十五億人以上,反而中國人口規模將降低至十一億左右。

印度近期新設兩個直轄區,被指有意挑戰中國主權權益。

其實是否單單可以憑人口大國就能佔到優勢?聯合國的報告就指出,到二○五○年,世界前十大人口大國當中,大部分國家為最不發達國家,而人口的迅速增長其實不利於相關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分析亦認為,人口太多,對印度其自身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好處,因為大多數印度人出生在「低種姓」家庭,沒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所以只能從事農業或者勞動密集型工作。聯合國之前的報告已指出,印度屬世界上文盲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年人文盲人口達二億八千七百萬,佔全球文盲人口的百分之三十七,而相關人口亦不會有太大的購買力,所以並不如中國般,能形成強大的消費需求。

華教育程度較高

雖然中國的普遍教育水平與西方國家相比仍然偏低,但在發展中國家來說,已是不俗的比例,而且正在急速進步。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按人口總數受教育程度劃分,小學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八點五;初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一點八;高中以上文化佔總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三;大學以上文化佔比亦達百分之八點九。文盲率在百分之五以下。從人口質素來說,始終較印度領先。

再看其他範疇,雖然印度想挑戰,但亦非易事,印度財經媒體《MINT》報道,即現外資企業想將生產線撤出中國,印度也不太可能成為這些公司投資的主要目的地方,因為越南、印度等國都不同程度存在基礎設施建設較差、勞動力素質較低、市場營商環境不成熟等情況,所以即使推出大量政策,但最終能否實現引資的願望仍難下定論。報道指出,印度的動作通常過於緩慢,難以與靈活的亞洲國家競爭,如果印度政府想成為下一個中國,就需要採取更多舉措來吸引投資,促進出口行業增長。

對外資而言,中國仍然是最有價值的市場,剛剛在上海舉行的「中國第二屆進口博覽會」,吸引到大量外資的參與,就知道中國的地位暫時無人能代替。今年「進博會」就吸引了來自一百五十多個國家及地區的三千多間企業參展,而主賓國共有十五個,較去年多出三個,而法國、捷克、希臘和意大利四個歐洲國家都成為今年的主賓國。新華社指,在第二屆「進博會」開始之前,預先報名第三屆進口博覽會的簽約企業已有一百一十五間。

法國在今年的「進博會」更為進取,去年的第一屆進博會,法國參展企業的成交額位列歐洲的第二位,共有六十九間企業參展,但今年法國則有多達七百多間企業參展簽約, 參展企業和簽約規模均有所上升。法國總統馬克龍(Emannuel Macron)更在「進博會」舉行期間,對中國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進博會」開幕式及相關活動。

歐盟續增加投資

在中美貿易戰及全球經濟增長放緩雙雙影響之下,全球的跨國投資規模的確在下降,但中國卻能成了個例外。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編製的《跨國公司投資中國四十年報告》去年年中國吸收外商投資一千三百五十億美元,居全球第二位。截至去年底,中國累計設立外商投資企業九十六萬間,實際吸收外商投資二萬一千億美元,已成為全球最大的外商投資東道國之一。

中國吸納外資的勢頭到今年仍未改變,上半年全球跨國直接投資總規模連續三年下降,從二○一五年的一萬九千億美元降到去年的一萬三千億美元,創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而今年首五個月,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面則繼續有升,德國、韓國、日本、英國、美國對華投資分別增長一倍、百分之八十八、百分之十九、百分之九及百分之七點五,歐盟對華投資亦增長近三成。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