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梁鈞宇:內地政策是鬆是緊?


梁鈞宇「中原資產管理執行董事」
梁鈞宇「中原資產管理執行董事」

去年中國人民銀行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Reserve Requirement Ratio),普遍視為政策由去槓桿和收緊信貸,轉為寬鬆的開端,以應對中美貿易戰及內地經濟放緩所產生的風險。

理論上,降準令銀行可對外貸款的資金增加,故不同企業應更容易獲得更為低息的資金作周轉或投資,從而穩定甚至達刺激經濟的效果。以上月初公布的降準50點子及定向降準100點子為例,預計便可向市場釋放高達9,000億元人民幣的借貸。

但問題來了,即使8月內地經濟數據明顯轉差,例如工業生產及零售銷售增長均顯著放緩,出口(美元計)甚至意外地錄得的1%負增長,但上月底的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卻維持在3.3厘,並未有下調。在外圍相繼減息甚至歐洲傳再推量化寬鬆下,此舉頗令市場人士意外,亦令人擔心政策會否出現輕微轉向,中港股市亦隨即出現調整。

事實上,內地過去一年已4次調低存款準備金率,目前其水平已是近10年的最低(見右圖),且內地社會融資總規模在今年首8個月的增量,其實已達去年全年的85%;再加上最新8月融資量亦高於預期,可見中央「放水」的力度並不弱。

惟在寬鬆貨幣政策下,過去年多時間,資金似未有大規模引導到各經濟層面,反而不少用於企業的再融資,內房不斷借新還舊債便是例子。且自限購等措施有所放寬,民間資金大舉流入了房地產,令居民負債在數年間大增,可是內需卻未突破。

整體高負債伴隨大量地產再融資,相信提高人行對進一步減息的戒心。加上去年起中國已率先推出寬鬆措施,中央的決策者或想先暫停,「留有一手」以應對未來更難預計的外圍風險,例如美國的減息、英國脫歐及中東伊朗危機等。但此舉對炒作短期內有更多資金流入股市的投資而言,確是壞消息,尤其是內房的公司會首當期衝;惟從中長期的角度看,中國即使不推出更大規模的刺激,亦不可能逆向地,在經濟不佳及其他各國減息下,收緊貨幣政策,故投資者不用緊張。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