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能源多元化發展,產油國地位不再


世界局勢變化快速,沙特作為產油國的優越地位不再。

上月中旬,沙特國家石油公司被幾架無人機襲擊,該公司有兩處石油設施發生火警。消息一出,市場預計沙特原油日產量將減少570萬桶,即全球供應量的5%左右,這很有可能推高原油價格。但也有不少聲音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等因素下,石油需求實際沒有想象中那樣大,加上新能源開發已成大勢所趨,長遠來說,石油的增長將會減弱。

撰文  蘇梓

事實上早在一年前,就有行業分析師預期,全球原油需求見頂之日已為期不遠。當時更有兩份報告先後出爐,均認為石油需求增長周期將在未來5年內結束,比許多業內人士之前預計的時間早得多。

破壞影響力成疑

外界對此次沙特油田遭轟炸的原因猜測紛紛,撇開這點不談,首先來看看目前世界產油國的實際情況。有數據顯示,沙特的石油產能即使受到破壞,其缺口也會迅速被其他產油國填充。單說美國,原油出口量增長迅速,2017年以來該國頁岩油產量不斷增長;2018年,美國原油產量日均已經達到1,088萬桶,創下歷史紀錄,並已超過之前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俄羅斯和沙特。

去年年底,路透社一份報告顯示,以沙特為代表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對國家原油市場的影響力已經持續下降。相反,美國、俄羅斯的影響力顯著上升,而且這兩個國家的原油產能完全不會控制,可以說是想賣多少就賣多少。

其次,目前就沙特油田被炸的真實情況還沒有完全披露,兩個設施被炸是否真的如外界所預測,影響沙特石油日產量的一半產能也未可知。即便是短期影響生產,又能影響多久?因為襲擊設施的只是兩家無人機,攻擊能力存疑,所以被炸設施受到的破壞程度,可能不會太大。

俄羅斯作為產油大國遇上美國這一強勁對手。

中東風頭一時無兩

不可否認,中東海灣國家因出產石油,長期佔據著石油輸出國的「超然」地位,而這也和歷史的發展密不可分。二次大戰後,隨?經濟的復甦和技術的進步,全球工業蓬勃發展,石油的需求越來越大,甚至關乎一個國家的生存,導致能源的爭奪日趨激烈。作為石油富集地,中東本身就是一個「火藥桶」:這裡幾大宗教並存,又是歐、亞、非三大洲的樞紐通道,無論從地緣政治還是自然資源的角度考慮,20世紀的中東自然成為美蘇角力和爭霸的中心點。

1970年代後,美國與中東產油國進行商榷,達成以美元作為石油計價的協定,美元自「布雷頓森林體系」(1944年7月至1973年間,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加入以美元作為國際貨幣中心的貨幣體系。)解體後與石油掛鉤形成石油美元。中東產油國最初通過美元進行石油結算,只是為了加快貿易的發展,但經歷過三次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國紛紛將石油列為戰略儲備,石油美元從此帶有了政治作用。而中東作為石油儲量最多的地區,也因為各國利益的爭奪而長年陷入危機。

其他產油國後來居上

曾經風頭一時無兩的OPEC,過去主導著全球石油市場,但如今可能不得不面對新的現實和挑戰,那就是以美國為代表的一些國家的石油產量日益增長,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其中,曾一度嚴重依賴中東進口石油的美國,正在馬不停蹄接近其目標,以讓自身的原油產量可滿足國內對汽油等成品油產品的需求。

國際能源署(IEA)早前也發布報告預測,美?原油產量在2023年將達到1,210萬桶/日,創該國歷史最高紀錄,並將超過當前全球最大石油生產國俄羅斯。隨著石油產量的增長,美國的石油出口也將日漸上升。IEA預測,美國石油出口在2023年前將增長一倍多。而事實上美國也正在積極搶佔市場份額,對全球石油市場的影響無疑也將加大。2016年,美國首批石油運往其自由貿易伙伴國韓國和日本,中國也成為其主要買家。美國的原油進口使OPEC產油國多年來依賴的最大市場大幅削弱。

最「殘酷」的消息是,IEA還指出,加拿大、巴西和挪威的石油產量也將實現增長,預計不久的將來,這三個國家加上美國的石油產量增速,足以應付世界石油消費量的增長。

而OPEC面臨的另一個打擊,則是美國頁岩油的崛起。整個美國中西部在中生代〈即恐龍時代〉都是一片淺海,後來才浮上來成為陸地,因此整片中西部擁有大量的含油與含天然氣頁岩分布。受惠於頁岩油,美國原油產量在去年11月創下每天700萬桶的紀錄,而且產量還在持續上升,由於美國擁有大量含油頁岩層,頁岩油將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相當可觀的影響。

英國石油公司BP認為全球石油需求20年內見頂。圖為BP加油站。

石油時代或將終結

當然,石油衰落會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但已給大型石油企業造成足夠大的壓力,其中有很多已開始設法開展能源轉型。據英國的智庫機構Carbon Tracker Initiative分析,2023年前後化石燃料需求將見頂,因為在減碳的大趨勢下,各國政府的支持性政策使得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在成本方面越來越有競爭力,從而將取代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增長。挪威的管理服務公司DNV GL也預測,石油需求將在未來5年內見頂,從而為可再生能源主導電氣化和高效能源系統鋪路。

英國石油公司〈BP〉在2017年也表示,全球石油需求可能在2035到2040年見頂,然後回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發展速度快於預期。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 Shell〉則稱,如果各國釆取嚴肅行動對抗全球變暖,石油消費到21世紀20年代中期可能見頂。該集團行政總裁Ben van Beurden 曾在一個行業會議上表示,石油行業將不得不應對重大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的程度乃前所未有,如果忽略這一點,將危及石油業者自身。

此外,隨著電動車的開發成為風潮,依賴汽油的傳統汽車的明天似乎也不太樂觀。例如挪威目前正在研究稅收、補貼、基建和其他激勵措施,以便到2025年終止該國汽油車的銷售。2017年5月,印度電力部長宣布,計劃從2030年開始只銷售生產電動汽車。2016年10月,德國聯邦委員會投票通過了一項非約束性決議:到2030年停止銷售汽油車。法國也表示,將在2040年?束柴油和汽油車的銷售。據Bloomberg旗下的新能源財經估計,到20世紀20年代後期,將會有足夠多的電動車給石油市場帶來巨大衝擊,從而令石油公司的情況「變得更糟」。這項研究還預測,電動汽車的銷量將從2015年的460多萬輛躍升至2040年的4,100萬輛。有跡象表明,到2050年,全球新能源汽車將成為私人交通運輸工具的主流提供者,而石油能源在嚴格環保標準之下,將漸漸被新能源所代替。

新能源優勢難取代

地球變暖,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氣候危機。全球氣溫不斷上升,已經影響到南北兩極的冰雪儲備總量大減。過去幾年中,南極冰雪融化加劇,以及北極淡水資源的減少,無不在告訴世人:天氣變暖正在威脅著沿海和島嶼國家。就在上月底,瑞士的比索爾〈Pizol〉冰川宣告消失;較早的8月,冰島的Okj?kull 冰川也告消失。因此,如果人類不能解決石油等能源對全球變暖的影響,南北兩極的冰雪有完全融化之虞,那時給人類造成的威脅將難以想像。

而說到石油生產日漸式微的原因,肯定少不了新能源的崛起。新能源包括太陽能、風能、核能及生物能源等,這些能源也稱潔淨能源,因為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很少,更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再生利用。相比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新能源被認為是人類可持續使用的能源。在新能源之中,核能有「人類的終極能源」之稱。它包括核裂變和核聚變兩種能源,而當前人們主要使用的是核裂變能源。做個比喻,如果將極少量的核能用於手機電池的製作,將會使手機擁有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電力供應。又如太陽能,其開採成本雖高,但要比石油燃燒更利於環境保護,而且光能取之不盡,不必擔心長期使用而導致能源最終枯竭。此外,將光能轉換為電,也有利於減少地球的光照,降低溫室效應。

由於新能源有著上述種種優勢,而這些優勢又非石油、煤、天然氣等自然能源可比擬,傳統石油消費市場紛紛將目光轉向該領域。可以預見,這將會給石油價格帶來衝擊,導致其上漲,從而破壞工業經濟的良性發展;長遠而言,中東國家的產油國地位,呈現逐漸下跌的趨勢,這一趨勢會隨著新能源佔總能源比例的上升而不斷持續。

越來越多國家加入到開發新能源的行列中,表明石油和煤炭等非可再生資源,並非人類理想能源獲取者;而新能源的生產成本下降和大規模的投資研發,必然逐漸代替非可再生的傳統能源。石油使用總量的下降,新能源的崛起,隨之改變的是石油儲量佔全球一半的中東國家地位,該地區石油使用總量的下降,也必然削弱中東對國際經濟的影響力。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