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港推基金認證 力拓綠色金融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若能在綠色金融產品的品質上做好監督工作,其發展將大有作為。

亞馬遜山火災害、瑞典環保少女通貝里(Greta Thunberg)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呼籲,國際近來熱議解決氣候變化之勢,也預視了綠色金融將成為未來世界的潮流。香港作為國際金融市場,加上受惠於中國一帶一路政策,在綠色金融上的發展必然可大有作為。然而,若要為這個國際大趨勢做好準備,先要在綠色金融產品的品質上做好監督工作。是故,香港品質保證局近日宣布,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畫—綠色基金」,為綠色金融產品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

香港品質保證局於上週三(九月二十五日)宣布,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畫──綠色基金」,為綠色金融產品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香港品質保證局早於二○一六年開展「綠色金融認證計畫」的研發工作,在制定綠色金融認證計畫的過程中,參考了多個國際及國家標準,包括《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清潔發展機制、國際資本市場協會的《綠色債券原則》、中國人民銀行公告〔二○一五〕第三十九號及其附件《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ISO 二六○○○:二○一○社會責任指南等。

當局除了會推出綠色金融發行前證書 ,以審定申請者提出的環境方法聲明之充分性,判斷綠色項目能否帶來正面的環境影響;亦會發出綠色金融發行後證書,即根據申請者提出的環境方法聲明,每年核查實施綠色項目的進度和有效性。透過綠色金融證書及認證標誌,協助發行者吸引更多潛在綠色金融投資者。其實至今年的三月底,綠色金融認證計畫已完成三十四個綠色債券的認證個案,發行總額預計超過六十億元。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對計畫表示歡迎,並指出:「繼去年成功推行綠色債務工具的認證,計畫現擴展至綠色基金,這將進一步加強市場對綠色金融產品的信心,有助我們繼續發展香港成為區內的首要綠色金融樞紐。」劉怡翔續說,樂見近年香港市場中,以氣候、綠色、環境或可持續發展作為投資重點的基金數目日益增加。

香港品質保證局推出「綠色金融認證計畫──綠色基金」,為綠色金融提供第三方認證服務。

漂綠問題

綠色基金或稱為環境基金、或生態基金,是指一些投資於綠色項目的基金,而相關的投資一般會佔總投資的六成以上。綠色基金以促進企業環境績效、發展綠色產業和減少環境風險為目標,主要會聚焦於霧霾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治理、污染防治、清潔能源、綠化和風沙治理、資源利用效率和循環利用、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等領域,可以引導資金流向態環境保護的產業。

市場對綠色認證問題愈來愈重視,主要是因為在綠色金融領域中,發展一大挑戰為產品的質素。近年全球綠色金融發展如火如荼,但由於市場上仍缺乏一套標準定義何謂「綠色」,投資者難免會憂慮「漂綠」(greenwashing)風險。

所謂的「漂綠」問題,即投資項目為了得到融資,借綠色金融過橋,掛上「綠色」的標簽,卻名不符實。漂綠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在產品上的「漂綠」,包括一些標榜「高效能」的電子商品,但卻含有有毒物質,又或者一些號稱純天然的商品,卻含有砷或甲醛等有毒物質。又例如一些企業以「綠色」為幌子,實質把籌集資金用於與環保無關的日常營運支出,或投入環保效益有限的項目上。

當中,大眾汽車(Volkswagen)在一五年就曾經出過「柴油欺詐」的綠色醜聞。當時大眾汽車積極在美國推廣其柴油車款,低排放是主要的賣點,但美國環保局其後發現很多大眾柴油汽車在引擎內裝有儀器,令它們在廢氣排放測試時表現更好。最終大眾汽車承認在測試中作弊,更指全球大約有一千一百萬輛汽車有所謂的「作弊裝置」。另外,如花旗集團(Citigroup)在一五年曾推出千億美元的支持清潔能源方案,同時卻被揭發其一直為美國煤炭發電商的最大的融資者。

統一標準

正由於漂綠情況並不罕見,市場上統一的綠色標準以及第三方的認證變得相當重要,只有遵守嚴格的標準,本港才能發售到貨真價實的綠色金融產品,讓市場投資者有信心。

而港府除了可以參考現有的標準,今年六月歐盟技術專家組發布的《歐盟可持續金融分類方案》,亦甚具參考價,該分類明確界定何謂綠色經濟活動,並為六十七項可持續經濟活動界定技術指標,這些經濟活動橫跨農業、電力、交通和建築等八個行業。分析指現時債券領域雖然已有一些常用標準,只是主要針對項目評估、發行流程、資金管理和報等非技術範疇,相較之下,《歐盟分類方案》在環保篩選的要求上更為細化、具體和嚴謹,更能防範渾水摸魚的「漂綠」項目。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樂見近年香港的氣候、綠色、環境或可持續發展作為投資重點的基金,數目日益增加。

自一六年初,聯合國環境規畫署發表《金融與可持續發展報告》,列出潔淨能源、清潔食水、氣候變化等十七項綠色金融範疇,該署把該年形容為「Year of Green Finance」。再加巴黎氣候峰會達成協議,全球逾一百個國家承諾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行動,這讓綠色金融在全球有蓬勃的發展。再加上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估算,在一六至三○年期間,僅全球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需求量就接近七萬億美元,可見綠色金融市場極為龐大。

事實上,全球簽署聯合國ESG(Environmental(環境)、Social(社會)與Governance(公司治理)三者的縮寫)投資指導原則(PRI)的金融機構至今已超過二千家,對應的資產管理規模更是超過八十一萬億美元。其中,已表態「遵行」ESG投資邏輯的資金規模,則從一二年的十三萬億美元,大幅增長至一六年的二十二萬億美元,超過全球總資產管理規模的四分之一;在歐洲,這一比重甚至高達百分之五十三。

潛力龐大

至於香港的綠色金融市場,近年亦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一八年,於香港安排和發行的綠色債券總額達一百一十億美元,相比一七年的三十億美元增長了二點三七倍。而政府及金融機構近年也開始推行了一些綠色金融市場政策,包括推出了一千億港元「綠色債券發行計畫」,把籌集的資金用於資助環保效益及支持香港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工程項目。香港金融管理局又推動綠色及可持續銀行,為香港銀行及金融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技術支援及經驗分享平台。另外,港交所(00388)推動撰寫的「綠色債券指南」,有助訂立綠色債券的發展策略。

除了本地市場,綠色金融亦是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經濟發展和區域合作的重要策略工具。尤其剛剛成立的「大灣區綠色金融聯盟」平台,該平台有助牽頭進行更多跨區域的研究項目,為本港企業和環保組織,提供了開發大灣區綠色金融行業的良機。本港作為迅速發展的國際金融中心,本地債券和項目融資發展經驗豐富,只要能把守好金融產品的質素,有望成為全球的綠色金融樞紐。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