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土地供應緊絀,世界頻建人工島



香港「明日大嶼」填海規劃效果圖。

土地從來是寶貴資源,端看全球各國如何爭奪無人島嶼就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由於人口爆炸,土地供應短缺的問題日益嚴峻,因此才出 現填海和建造人工島的舉措。許多彈丸之地,就是靠填海造地來應對居住、生活和生產的需要。

撰文 蘇梓

顧名思義,人工島是人工建造而非自然形成的島嶼,一般在小島和暗礁基礎上建造,是填海造地的一種。人工島有各種大小,由擴大現存的小島、建築物或暗礁,到合併幾個自然小島建造而成,不一而足。有時是獨立填海而成的小島,用來支撐建築物或構造體的單一柱狀物,從而支撐其整體。
理想生活生產用地

由於人工島很難在稠密的大城市容身,因此在許多城市,人工島都在市內的港口建造,以提供和城市不相連的地皮,或出讓予房地產業。比如日本在江戶時代建造的「出島」,建於長崎一個海灣,是當時歐洲零售商的中心。在日本的鎖國時期,荷蘭人可以逗留日本,於出島進行有限度的貿易;而日本人除了公事以外,則不能進入出島。又如美國的愛麗絲島,位於紐約市旁邊的上紐約灣,前身是一個小島,後來漸漸透過填海擴張,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隔離中心,並用來遏止非法移民。威尼斯人群島則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灘的比斯坎灣,1920年代美國地產業蓬勃時期,隨著漲價效應,該島的房產越建越多。此外還有加拿大蒙特利爾的聖母島,是為1967年加拿大世界博覽會而建,也是世界最著名的人工島之一。

人工島的用途廣泛,既可用於興建停泊大型船舶的開敞深水港,亦可作為起飛著陸安全、不對城市產生噪聲污染的機場;又因為地處城市邊緣,是建造大型發電站的理想場所,以解決冷卻和污染等問題。其次,開採離岸的海上石油和建造石油、天然氣加工廠,或者開採海底的煤、鐵礦,以及建造海上選礦廠和金屬冶煉廠,都可透過人工島完成。此外,人工島還可用來建設水產加工廠、紙廠、廢品處理廠和危險品倉庫等。

生活方面,人工島是理想的選址,因為不僅可以在島上建造海上公園,更可建設新的城市,因此人工島的位置一般選在靠近海岸、水深不超過20米的海域,這裡掩蔽良好,以及有足夠的土石材料供應。科學數據顯示,如果利用岩質小山島修建人工島更為經濟。


荷蘭是以填海造陸聞名的國家之一。

香港填海歷史悠久

香港也是一座典型的填海城市。自開埠以來,香港經歷過多次大小規模不一的填海,工程遍及港九新界。第一次非正式填海早在1842年開始,當時的維多利亞城擴大發展面積,因而以砂填海。今日的港島由西向東,海岸線不斷變遷,就是填海的結果。九龍半島的填海地點,則包括尖沙嘴、油麻地,以及昔日的啟德機場等。到1945年為止,香港已有80公頃左右土地是由填海而來。至於新界,首個填海工程位於沙田區,亦是新界的第一個大規模填海工程,於1950年在城門河畔開始,以興建沙田墟住宅區。隨著香港新市鎮規劃的發展,香港政府開始在新界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涉及荃灣、屯門等多個地區。

1990年代可說是香港填海的黃金年代,赤角香港國際機場、北大嶼山新市鎮及西九龍等,相繼在此期間落成。2011年,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動工,歷時7年,去年完工投入使用。其香港口岸及屯門至赤角連接路均需填海,以提供出入境及連接道路。大橋的珠澳口岸人工島投資上百億人民幣,填海造地200餘萬平方米,工程包括南北兩個標段的護岸工程、陸域形成工程、地基處理工程以及交通船碼頭工程等。


新加坡計劃發展垂直農場,即在樓宇內種植作物,以減少佔地。

日本發展商業人工島

近年人工島已成為全球各地增加土地供應的潮流,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杜拜均先後興建人工島,其中,世界上填海面積最多的國家是日本,建造的現代人工島最多,規模也最大,至今興建逾10座人工島作機場、商業,以至住宅區用途。

日本大規模造填海始於20世紀60年代,比如神戶的人工島海港和長崎縣大村市民用機場,其中後者是全球第一座海上機場。而神戶市過往分別興建港灣(436公頃)及六甲(580公頃)兩座人工島,提供多達1,016公頃土地作發展(相當於4個香港長洲),分別歷時15及20年時間興建,至今發展成為住宅、商業區及物流中心,提供逾萬伙住宅,容納3萬至4萬人居住。

日本在1966年至1981年興建的港灣人工島,是以「移山填海」形式興建,像神戶人工島,就是將神戶後方的山丘削平,利用得來的泥土興建人工島。人工島建成後首階段,先遷入集裝箱倉庫等設施,其後逐步發展住宅及商業區等。

中東國家也不乏人工島的擁護者,其中杜拜最有代表性。該國擁有的部分人工島群堪稱全球最大,包括三個棕櫚群島項目、世界群島及杜拜海岸,尤以杜拜海岸規模最大。而位於印度洋、本身是島國的旅遊勝地馬爾代夫,也計劃於2020年興建Hulhumale人工島,容納居民4.5萬人。素以填海造陸聞名的荷蘭,亦計劃在北海興建人工島,據悉還會建造成荷蘭國花鬱金香的形狀。


海洋垃圾問題嚴重,科學家構思利用這些垃圾建造人工島。

星洲提供香港藍本

不說不知,海濱國家新加坡,有四分之一的土地從填海得來,當中包括將原軍事用地釋出,用作其他用途。數月前,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財政部第二部長黃循財來港參加有關發展的系列講座,期間他提及,全球各地為面對氣候變化的問題,透過新的填海技術、興建更高的海堤來應對及紓緩影響。新加坡發展局局長黃偉綸也在講座致辭時指出,香港與新加坡於各方面有不少相似之處,比如同為沿海城市,以及同樣面臨土地問題,兩地又均以填海開拓新土地。不過黃偉綸表示,本港於填海方面稍落後於新加坡,因為新加坡有近三分一的土地由填海而來,而本港僅有6%左右;對於香港民間強烈反對的「明日大嶼」填海項目,他認為應以科學眼光看待,該項目不僅在數量上提供更多土地,更可以提升港人生活的質量,達至「以人為本」。

黃循財則於分享時提到,新加坡的填海工程,分別在「向海〈sea-ward〉」、「向上〈upward〉」及「向下〈downward〉」三方面發展。當中「向海」以填海為開拓土地的方式,新加坡有約25%土地從填海得來;最近新加坡政府更於沿海一帶進行填海,並用作重置軍事訓練用途,以釋出更多空地作興建房屋等。他又指,填海能夠紓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包括現時運用的「圩田〈polder〉」填海技術,是透過興建高於海平線的海堤,不但能應對極端天氣導致的海平面上升,更能減少約40%的海砂使用量。展望未來,新加坡正計劃約2,000公頃的填海方案,面積相當於現時Marina Bay的6倍。

至於「向上」發展,本港的樓宇高度 較新加坡為高,黃循財相信有關技術較 當地先進;對於「向下」發展,他稱當地 與本港同樣設有地下交通網絡,亦發展 岩洞等地下空間,並且主要將大型能源 裝置遷至地下空間,以減少對地面的佔用。黃循財又透露,新加坡打算發展「垂直農法〈vertical farming〉」,即於高樓大廈內種植食物,希望在2030 年將該國 農作物所佔比率提升至三成。

垃圾變身建島材料

幾十年來人類生產能力的大釋放, 促成了高度現代化的文明社會,但代價卻是垃圾呈幾何式的增長。據悉,在美國西海岸和夏威夷之間,出現了一個由400萬噸塑料垃圾形成的巨大「島嶼」, 面積高達140 萬平方公里,足有4 個日本這麼大。這座垃圾島被稱為「世界第八大陸」,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同時,海洋污染成為威脅地球的一大難題,海洋上漂浮著的各種垃圾廢料不計其數,不僅大大破壞了海洋的生態 環境,而且這些垃圾被海洋生物吞食後 會產生大量的毒素,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類體內,後果堪憂。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一直令科學家和環保主義者們深感頭疼, 但也促使科學家們開始動腦筋,提出利用垃圾建造人工島的構想。

其實早在2010年,就有外媒報道,荷蘭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將海洋垃圾「變廢為寶」的宏偉計劃: 從太平洋中收集4,400 萬公斤漂浮的塑料瓶和其他塑料垃圾,用它們建造一個面積10,000 平方公里的漂浮人工島,相當於整個夏威夷。這座由塑料垃圾建成的人工島將依靠太 陽和潮汐作為提供能源,在島上面將建有城市、海灘和農場,希望可提供50萬人在該島的安居樂業,並實現自給自足的生活。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