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港股專家】植耀輝:淺談生物科技股投資價值


近期有不少茶餘飯後的話題,但對財金界來說,則肯定是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的「媽祖參選」莫屬。「郭董」參選消息一出,相關概念股升過不亦樂乎。身邊朋友問市場究竟炒作什麼?是認定他必能當選,抑或寄望以他個人人脈有望與內地發展更緊密關係,其實結果似乎大家並不關心,但借消息掀起一番炒作卻倒令大家在悶市中有多一點話題。至於跟不跟炒作,筆者自問心血少,加上一向不喜歡短炒,還是留給各位自行判斷吧!

早前跟大家分享了對「非洲阿里」Jumia的一點看法,今次則跟各位談談「打新」(內地術語,即是抽新股的意思)。其實筆者已有一段相當長時間沒有研究新股,一來近年少了時間研究,二來是多了很多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根據港交所(0388)數據,今年首季共有37家公司上市,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金額達26億美元,近44%IPO集資額來自新經濟及生物科技公司。不過這類公司本身從事之業務範疇過於專業,試問當自己也攪不懂相關藥品的應用與原理時,筆者又如何去給各位推介呢?

不過上週一件事卻令筆者對該批股份產生了興趣。MUSTANG BIO是一家於美國上市之生物製藥公司,業務包括研發新型癌症免疫治療產品等。該公司於2017年8月上市,自2015年成立至今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但上週一個消息卻令其股價一度單日急升2倍。事緣美國孟菲斯一間兒童研究醫院宣布,已有8名患有嚴重先天免疫疾病「氣泡男孩症」(罕見先天遺傳病,免疫系統細胞不能正常發育)通過基因療法獲得治癒。Mustang Bio正是獲得了該醫院的技術許可,並計劃在2021年底前向美國FDA提交該基因治療方法的申請。從MUSTANG BIO股價的表現,正可反映一個事實,就是只要在研發上出現突破,公司價值以至股價可以有無限憧憬。

套用以上情況,便可解釋為何一些未有收入及盈利之生物科技公司會持續受到投資者垂青。由於對相關醫療範疇「零概念」,故筆者主要研究相關股份股價走勢。通常上市之初股價會較波動,但其後會橫行一段時間,長短視乎公司是否有新療法及藥品消息。所以作一簡單總結,就是投資此類板塊要頗多耐性,而且假若在一遍看好之下最終臨床試驗失敗,公司價值及未來發展便會遭到沉重打擊。當然個別少數例子如MUSTANG BIO般有機會創出「神話」,不過例子可能少之又少矣。

(筆者並未持有相關股份)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