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靠大陸搵銀 港交所發達三部曲


港交所將推A股期指,再開拓新的收入來源。

十年前一場金融海嘯令香港金融市場重創,而港交所(00388)就是憑着內地這個大靠山,吸納大量優質新股,令整個港股來了個大翻身。港交所與內地市場的交流愈來愈多,近期再發功,部署推出A股期指,冀搶回新加坡的生意,繼續靠內地搵銀,延續發達之路。

過去十年,香港上市公司市值大升逾一倍,全靠大量重磅上市公司來港掛牌,撐起整個IPO市場,令港交所業績錄得大躍進。截至去年底,港交所上市公司總數已達二千三百十一五間,而總市值已達三十萬億元。港交所的資料顯示,現時所有上市公司當中,一半為內地企業,而截至去年底於總市值的佔比高達百分六十八,已成了市場的主導。

雖然美國市場近年仍是不少巨型企業的落腳地,但香港對內地企業來說,仍有極大吸引力,再加上港交所去年推出「同股不同權」後,多間「新經濟」公司能來港掛牌,亦重振IPO市場。以去年的新股上市數目達二百一十八間,集資二千八百二十九億元計,令港交所再次榮登全球最大IPO市場。而去年十大集資額最高的新股,全數來自內地。其實自一九八六年開始,港交所十大IPO當中,就有九宗是內地企業,友邦保險(01299)是榜內唯一的「例外」,而其一千五百九十一億元集資額紀錄尚未有公司可以打破到。

港交所靠內地做足十年大生意,但今年上海即將推出科創板,相信日後不少新經濟會改為留在內地市場,而市傳估值高達萬億元的螞蟻金服,亦會選擇在該板上市。雖然在獨角獸上市潮之下,香港仍然可以受惠,但亦是時間再開拓出一條新的財路。

未有實際時間

港交所在上月底公布的「三年計畫」內,已預告會推出A股期貨指數,而近日已正式踏出第一步。港交所公布與MSCI簽訂商業授權協議,即將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並正待有關監管機構方面的批准,故暫時未有實際時間表。

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已向證監會提交非正式申請,並與中證監及內地交易所有溝通,兩地監管機構會互相合作,他希望推出的時間是「愈快愈好」,以便儘早回應市場的期待。他表示,港交所一直致力回應國際投資者需求,以開發A股風險管理工具,而MSCI的A股指數在涵蓋和追蹤A股市場方面,更精準地對應和匹配了市場需求,而所衍生的MSCI中國A指數期貨,亦能豐富香港期貨市場,相信未來更有望與內地實現「期貨通」。

李小加認為,港交所的合約更精準對應MSCI指數,更符合追蹤該指數的投資者需求,與境內的A股期貨比較,合同規模、交易細節亦不一樣。再者,香港在A股期貨方面始終最具優勢,除了地理位置更靠近內地,更了解內地市場,整體產品生態環境也最具生命力及持久力。港交所與內地相關交易所及監管機構亦有長期的協調及磨合,均可以增加A股期貨的競爭力。

A股「入摩」後外資的對沖需求不斷增加。

配合A股入摩

港交所要推出A股期貨,正是看中A股「入摩」的大好時機。內地A股去年正式「入摩」,而到本月一日,MSCI宣布加碼,將A股的納入因子由現時的百分之五,分階段提升至百分之二十,日後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比重將增至百分之三點三。今年五月起,現有的中國大盤A股納入因子將增至百分之十,並以百分之十的納入因子納入中國創業板大盤A股,今年八月則會增加至百分之十五,明年十一月會進一步提升至兩成,完成整個「加碼」程序。

在一系列變動生效後,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有二百五十三隻大盤A股及一百六十八隻中盤A股,佔指數權重將由現時約百分之零點七一大增至百分之三點三。市場估計,上述進程將會吸引到逾五千億人民幣流入A股市場。現時外資已是A股的主要機構投資者之一,截至去年九月底,已佔公眾持股量百分之六點八,而比重日後會繼續提升,而海外投資者對沖A股有更大的需求。

不過,現時市場能對沖A股的工具並不多,最常用的就是新加坡交易所已推出十二年的富時中國A50期指對沖。富時A50指數涵蓋上交所和深交所五十間市值最大公司,其總市值佔A股總市值的百分之三十三,賣點是對沖成本較低。由於現時在香港並沒有A股期貨,所以投資者一般是靠沽空追蹤A股的交易所買賣基金(ETF)作對沖,而較貼近MSCI的為華夏滬深三百(03188)。

富時中國A50期指於二○○六年九月在新交所上市,以美元標價及結算,追蹤的是新華富時中國A50指數,富時A50更成為新交所期貨產品中最活躍的產品,佔新交所期指總成交量逾五成,而在「滬港通」開通後,表現就更活躍,目前的日均成交量和持倉量均在五十萬一百萬手之間。

有力搶星洲生意

香港亦曾推出過A股指數,以阻止富時A50的獨步天下,恒指服務公司及港交所旗下的中華交易服務,便曾推出A股指數,但市場反響一般,但市場預期,今次港交所拍上MSCI,將成為最佳的組合,有能力爭一日之長短。

美銀美林去年在MSCI宣布納入A股後發表過一份報告,分析境外投資者如何透過七種產品對沖A股。報告對比了七種產品的交易成本 ,最便宜的就是富時中國A50指數期貨,對沖成本僅為百分之零點七四,但與MSCI中國A股指數的追蹤誤差達百分之六點八,在七種產品中屬偏高。使用MSCI中國A股指數的場外掉期合約,雖然可以做到零誤差,但對沖成本達百分之九點四。兩隻香港A50的ETF產品期權的對沖成本亦較低,僅約百分之二,但追蹤誤差高達百分之八至九。成本最高的則是華夏滬深三百ETF的期權,成本達百分之七點二七,但追蹤誤差亦達百分之六點九。若港交所推出的A股指數,可以將誤差降低,但同時維持較低成本的話,必定可以能搶走新加坡大量生意。

李小加稱港交所推出的合約能精準對應MSCI指數。

以往一直有指內地監管機構及交易所對於境外A股期貨不放行,是怕賣空對內地股票市場造成更大不穩定性,但相關憂累是過分擔心,近十年來新富時A50期貨的存在,就足以證明境外的期貨交易不能對A股造成大影響。再者,港交所推出相關產品,事前亦必先得肯首才會進行,而內地監管機構方面,亦是第一時間表示歡迎。中國證監會副主席閻慶民亦回應指,港交所擬推出MSCI股指期貨一事,無論對大陸市場,或對港股市場都是好事情。

料獲中央祝福

分析認為,香港推出A股期貨,始終會令中央較為放心,首先滬深港通及債券通都是先讓香港作試點,在密封管道進行,又搭建防火牆,資金融通運作順暢。其次是香港股市成熟,亦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即使股指期貨有投機炒賣,可透過市場機制發揮價格發現功能,供內地股民參考,從而甚至影響A股現貨市場價格。

港交所出招搶回生意,市場亦一致看好,大行紛紛調高港交所目標價。花旗指出,港交所推A股指數期貨,將為該公司的收入帶來上升空間,而港交所亦將會是內地資本市場開放的一個主要受益者。花旗表示,衍生產品佔港交所去年的交易費收入約百分之三十三,五年間升九個百分點,已成為該所重要收入來源之一,只是香港推出A股期指,將會吸納部分新加坡買賣的富時A50指數的投資者,特別是主動型基金,所以調高目標價百分之十六至三百一十五元,並維持「買入」評級。花旗指,若A股衍生品規模佔港交所所有衍生品總量的約四成,對二○二一年港交所的收入的貢獻比例可能達百分之二。另一邊廂,花旗將新交所評級由「中性」降至「沽售」,目標價亦由七點八坡元降至七坡元,因擔心新交所受到威脅。

美銀對A股期指的影響更看高一籌,估計短期可為港交所的盈利提升百分之二至三;高盛則認為,推出MSCI中國A股指數期貨一直被視為港交所的核心發展方向及增長引擎,料可為港交所每股盈測帶來上行機遇。

分析指,A股期指對港交所的貢獻,可以參考新交所的A50期指的經驗。新交所數據顯示,去年全富時A50指數期貨成交合約達八千八百萬張,佔該交易所去年全年所有指數期貨成交約一半。八千八百萬張合約,就幾乎是港交所恒指期貨及國指期貨去年全年成交合約的總和,去年全年恒指期貨及國指期貨合約成交分別為五千七百六十七萬張及三千七百四十五萬張,對港交所生意的提升有多大,絕對可以想像得到。

新交所推的富時A50為現時最常用的A股對沖工具。

港交所前十年靠IPO賺錢,現時再有A股期指,而未來仍會第三部曲,繼續其發達秘笈,早前港交所公布新的三年計畫,已明顯勾畫出新的搵錢大計。其中一個就是市場談論已久的是「ETF通」,一直以來內地投資者可透過買賣在交易所上市的基金做到全球資產配置,而港交所就是希望變身為「大型百貨公司」,為消費者搜羅世界各地的產品,比起逐一邀請國際公司來港上市更有效率和多元化。

之前李小加透露其心目中的「ETF通」的雛形,是納入在本港交易、上市及監管的ETF,有本港監管機構把關就可免卻內地監管者對ETF的具體資產組成部份進行監管。港交所首先的目標,是吸引亞太區公司來港上市,可以先發展追蹤亞太資產的ETF,然後再吸納東南亞企業上市,又會研究實施「遙距參與者」安排,容許海外券商毋須在香港持牌,亦可為其本國客戶買賣港股,此舉可以繼續吸盡北水。

另一個金礦正是一七年推出的「債券通」,啟動以來成交不斷上升,港交所的業績顯示,去年債券通日均成交已達到三十六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大升六成,而今年初日均成交額更已翻倍。債券通方面上月底有新動作,債券通的一級市場訊息平台啟用,港交所形容新功能等同「新債通」,發行者可透過平台直接發放一級債券市場的訊息,有助境外投資者在一級市場介入及參與債券通。

證監會市場監察部執行董事雷祺光指出,債券通一級市場信息平台開通,可推動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債市。他指出,現時內地債市規模達十二萬億美元,為全球第三大;並透過去年通過債券通,流入內地債市資金規模達到二千二百億元,按年增加七成,日均成交達三十六億元,按年亦勁升六成。單計今年二月,日均成交額已增至六十億元,整個月成交額達到一千三百三十億元,創歷來新高,而目前國際投資者在內地債市參與比例就只有百分之二,所以發展的潛力相當大。港交所方面指,自債券通開通後,目前已有近六百名國際投資者參與內地債市,並透過未來債券通擴容。

資金大舉進入內地債市的情況亦一定會繼續,早前《彭博》向香港和新加坡銀行與投資專業人士進行調查顯示,一百八十多位市場人士中,多達百分之六十七的市場參與者計畫在今年內投資中國境內債券,只得百分之八表示今年將減持中國境內債券。投資者對中國債市的興趣大增,是因為中國債券市場與其他發達市場的相關度較低,可以在現時全球紛亂的情況下分散風險,所以港交所在北向方面,生意一定會愈做愈大。

雖然「南向通」仍未有時間表,但早前財政報告亦再有篇幅提到要加快落實,一旦成事,就能為港交所添新財源。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