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中國製造 危轉機


蘋果計畫將新一代的iPhone遷往印度生產。

中美貿易戰對兩國造成的傷害開始逐步浮現,美國方面,股市從高位跌下逾兩成,並正式步入牛市。中國方面,製造業數據亦每況愈下,最近的PMI數據驚現兩年來首次的收縮,為產業響起警號。貿易戰為中國製造業帶來短期的傷害已在預料之內,但更重要的是能迫使中國企業加快產業升級,將危轉為機,陣痛過後,長遠增長將會更理想。

國家統計局在過年前公布去年十二月中國製造業PMI數據,數字為市場帶來更多憂慮,因為已跌至百分之四十九點四,環比回落零點六個百分點。是次的PMI數據除了出現兩年來的首次收縮,更創二○一六年七月以來低位。新訂單指數為百分之四十九點七,環比跌幅更達零點七個百分點。兩個指數均跌穿百分之五十的盛衰分水嶺。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百分之五十二點七,環比回落一點五個百分點,三大數字均創去年低位。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分別為百分之四十六點六及四十五點九,環比跌零點四及一點二個百分點,均持續位於臨界點以下。

去年的中國製造業PMI均值為百分之五十點九,雖然全年製造業保持增長,但受國際貿易摩擦加劇、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多重因素影響,製造業的環境明顯出現變化。市場分析認為,數據顯示內外需的疲弱正讓中國製造業腹背受敵,先行指標的惡化亦意味中國經濟下行壓力正在加大。

匯豐亞洲經濟研究聯席主管范力民(Frederic Neumann)指出,一八年最後一日公布的官方PMI指數低於預期,意味一九年開局經濟將會面臨挑戰,而PMI數據顯示中國經濟仍在減速,不僅會拖累中國的GDP增長,更會影響全球貿易。

多省叫停公布惹疑竇

PMI轉差,雖然已屬意料之內,但數字之低亦難免令人憂慮。其實製造業重鎮廣東省自去年十一月起已停止公布PMI數據,明顯是想降低市場的憂慮。廣東省八月公布的PMI跌穿了百分之五十的水平,屬兩年半以來首見,當時已引起市場關注。雖然九月份的PMI已重上百分之五十的水平,但原定於十一月一日公布的十月份PMI,政府亦決定收起。廣東省政府其後在官網上公告停發PMI,未來將由中央政府統一處理。廣東省的PMI數據一向極具參考作用,故停止公布一事,引發市場更多的擔憂。

除此之外,有內地傳媒報道,從十一月底開始,浙江、江蘇亦不會再調研和發布PMI數值。中國海關總署原本每個月會公布的出口領先指標(涵蓋出口商新接訂單與成本),以及中國對每一個國家進出口原油、汽車等產品的數據,在去年四月公布後,就再未見有新數據出爐。

中國用於科究的投資不斷增加,亦漸見成效。

即使沒有PMI,亦可從其他方向得知,現時內地的製造業正處非常緊張的狀態。據廣東省統計局統計,去年首九個月,報告虧損的企業數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九,相關企業今年於期內的累計虧損額同比增長更達百分之六十六。

製造業重傷,自然對經濟增長造成極大的影響。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月發表新一份《經濟藍皮書》,預計去年中國經濟增長約百分之六點六,但今年的增長將會放緩至百分之六點三。世界銀行上月亦發表報告,估計中國經濟增長率可能從去年的預估百分之六點五降至六點二,將創下二十八年來最低增速。

iPhone生產遷出中國

經濟數據反映已發生的事,但展望未來,中國的製造業要面對的挑戰將會更多。中美貿易令不少在中國生產的美國品牌有機會要承受加稅的打擊,為了減少影響,撤出中國將成了無辦法下的選擇。一直在中國生產的iPhone,會將部分生產撤出中國搬至印度,會令內地的製造業損失大量生意。

據美國《CNBC》報道,美國的蘋果公司決定今年開始在印度建立高端的 iPhone 生產線,並繼續與印度當地的富士康合作。現時蘋果亦有透過緯創(Wistron Corp.)在班加羅爾(Bangalore)的工廠生產部分iPhone手機,但大部分屬舊型號的iPhone 再組裝,例如 iPhone SE、6S等。不過,今年開始,蘋果決定將最新及最高端的iPhone,包括iPhone X、XS、XR 的生產線遷移至印度,由富士康於Sriperumbudur 的廠房進行生產。

富士康將投資二百五十億印度盧比(約三億六千萬美元)擴建工廠;此外,富士康亦早已看到製造業遷往印度的機會,早前就決定投資五十億美元,為各國手機品牌代工,計畫到二○二○年再擴建十間以上工廠。

除了印度之外,越南亦是富士康下一個目標。《路透社》報道,越南官媒指富士康和河內當局正積極討論興建iPhone工廠,因富士康擔心若中美貿易戰持續下去,出口iPhone的成本將會大大增加,屆時蘋果公司或會轉向其他製造商以降低成本,所以要尋找另一個生產基地。

印度越南成為受惠者

印度未來很大機會搶走中國更多生意,因為自莫迪在一四年上任總統後,便致力為印度爭取更多製造業落戶。莫迪執政後,立即推出印度製造計畫(Make in India Initiative),除了扶持本土生產之外,亦積極吸引外資設廠,以推動印度轉型成為新的全球製造中心。最高峰時,印度的製造業佔到GDP的三成,但在中國及越南等搶食後,製造業佔GDP的比重跌至百分之十五,而莫迪的目標是在二二年前將比重提升至百分之二十五。

中美貿易戰有助加速中國產業升級。

以往要在印度設廠,規矩多多,至少要向印度廠商採購百分之三十的產品、出資一億美元、僱用一千名當地員工,但現時相關要求已經取消。出口智能手機往印度,關稅已由以往的百分之六升至百分之十二點五,但若在印度組裝智能手機,只徵收百分之一的的貨物稅。印度為全球第二大的手機市場,在當地設廠生產手機內銷,關稅可以大減,自然成為外資設廠的誘因。

雖然中國的製造業面對的挑戰愈來愈多,但擺脫低端製造業,將產業升級,一直是中國想走的路,而貿易戰將會加速產業轉型,放棄低端工業,如手機組裝、紡織業等等,升級至生產更高科技,以及有更高附加值的產品,才是應走之路。

分析認為,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中國亦應思考如何避免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是既無法在工資水平上與低收入國家競爭,亦無法在尖端技術研發上與發達國家競爭,造成經濟增長停滯和徘徊,而拉美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國家便是一些典型代表。

借機進行經濟轉型

此外,由於上世紀七○年代開始實施一孩政策,令中國年輕的勞動力愈來愈不足,加上現時教育水平提高,刻板沉悶、不需要太多技術的低級生產工序,不再是年輕人想要的工作,所以繼續從事低端及勞動力密集的製造業,長遠亦不可行。

中國的製造業近年已不斷一直向高增值轉型,組裝等低加工性產品佔中國整體出口的比例,已由○九年高峰的五成,跌至一六年的百分之三十五。近十年來中國加大力度在科技產品上,美國國家科學理事會的數據,中國在中端科技產品的生產,在過去十年增長達三倍,佔全球的百分之三十二。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的數據顯示,中國高技術製造業佔所有工業增加值比重正在不斷上升,一二年佔比不足一成,但一七年已升至百分之十二點七。中國整體在研究上的投資亦大幅增加,一三年全國支出一萬一千八百億人民幣,其後每年差不多以一成的速度增長,到一七年已達一萬七千五百億人民幣。國家統計局資料亦顯示,一七年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三點四,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六點八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一,高於規模以上工業四點四個百分點。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對地方轉型支持作用強勁,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超過四成。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

海關總署資料顯示,一七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超過一成,而積體電路、通訊系統設備等產品出口佔比穩步上升,積體電路出口數量同比增長百分之十三。多個中國品牌如華為、中興(00763)、TCL、小米(01810)等,亦可以透過「一帶一路」機遇,加速佈局全球市場。

外資亦不再視中國為廉價的加工基地,三星近五年在中國的投資超過之前二十年的總投資,而且投資都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一二年累積投資額中,高科技產業投資比重為百之十三,但到了一七年,比重已升至百分之五十二。資料顯示,去年首十個月,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二千二百億人民幣,同比增長百之十二點四,而高技術產業實際使用外資同比增長百之十一點四,佔比達百分之二十二點四。

另一方面,中國亦加強自主研發,希望減少對外資的依賴。外國投資廠商佔中國出口廠商比例,已由○九年逾百分之五十五,跌至一七年的百分之四十五以下,而中國出口產品的本地製造比例,亦由十年前的六成,提高至八成。

中國的產業升級之路其實並不如想像中漫長,東莞早就在「不升級就被淘汰」的壓力下,就設施、技術、產品進行升級。東莞市政府於一四年便在全國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計畫,設三億元人幣資金扶持企業發展,用機器換走人力,不到三年時間,申報「機器換人」專題資金項目近三千個,產品成本下降近一成、減少用工近二十萬人。

芯片投資額大增

在中美貿易戰陰霾下,產業升級加速得最明顯的,就一定是芯片行業。以往中國在芯片行業發展一向停滯不前,自行研發的芯片較為低端,根本不可能用在智能手機及其他AI產業上。不過,自去年中開始,情況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各大巨頭爭相斥巨資投入芯片行業,以抗衡美國的制裁。阿里巴巴、百度、華為等立即出手,阿里巴巴成立了「平頭哥」,專注研發芯片。華為去年在研發方面的投入一千四百億人民幣,當中兩至三成經費將投入到基礎科學研究,數字差不多是百度去年全年收入的兩倍,而華為在十月宣布,將開始量產AI等高性能半導體芯片。

就連以生產冷氣機及家電為主的格力,亦要自行研發芯片,以便業務由普通的家電升級至智能家居產業,而格力的預算更是天價的五百億人民幣。貿易戰明顯是令轉型之路加速,而產業升級的機遇亦遠較想像中大,能令中國將危轉為機。

不少分析視「新經濟」為未來的增長動力,但渣打認為,產業升級蘊藏的機遇遠大於新經濟。渣打早前發表的研究報告指,中國從持續性消費和產業升級中受益的巨大潛力的行業規模約佔GDP的四成,更是「新經濟」行業規模的二點五。若中國能提高此類行業生產率至發達國家平均水準,其他因素不變的前提下,中國的經濟會較目前規模將擴大三成。

報告指出,一八至二○年,內地GDP增長率若百分之六點四,二一至三○年平均增長則為百分之五點四,渣打認為,城市化水準上升、中產階層擴大、生產效率提高以及沿海和內陸發展更加均衡,將是未來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報告顯示,從產業升級中受益頭三大行業分別是醫療、電腦、電子及光學產品製造、電腦編程、資訊及通訊技術(IT),醫療行業正受益於中產階層擴大和人口老齡化加深。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