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粵港澳大灣區共同體:大灣區人才報告 四大難題待化解


報告指粵港澳大灣區將於二二年在世界四大灣區中GDP總量排名第一。

第五屆「中國人才五十人論壇」圓桌會議十一月底在廣州南沙舉行,會上同時公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該報告是首個對粵港澳大灣區人才進行系統研究的分析報告,同時預測粵港澳大灣區將於二○二二年超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中GDP總量排名第一。不過,報告亦中肯地指出大灣區面臨四大挑戰,當中包括大灣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低、人才聚集力較弱、以及國際化程度更是偏低等情況。就此等問題,報告提出一系列建議,要點是粵港澳三地合理打造一體化的人才發展優質環境,把大灣區建設成國際人才特區。

報告對粵港澳大灣區城市二○一七年GDP表現進行了分析,「九+二」城市GDP總額首次突破十萬億元人民幣,經濟總量佔全國百分之十二,其中,第三產業的比重呈逐步提升態勢,服務業佔主導格局基本形成。報告又通過預測模型計算對二二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及增長率進行了預測,報告指出,依託世界級海港群和空港群,一七年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機場旅客量、進出口貿易總額等在全球灣區中獨佔鰲頭,二二年粵港澳大灣區將超過東京灣區和紐約灣區,在世界四大灣區中GDP總量排名第一。經濟基礎與完備的產業鏈為人才發展提供了基礎。

報告還指出,粵港澳三地豐富的高校資源、粵港澳大灣區集聚的一大批高水平的重點實驗室與科研機構、以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為核心形成的產學研合作區等高端創新資源的匯聚為大灣區人才創新、創業創造了環境。報告又提及,大灣區交通規模可觀、港口群能力領先、灣區內地醫療機構的「量多質優」以及醫療衛生人才隊伍的專業化、優渥的文化教育資源等宜居宜業宜遊的特性為人才安居提供了保障。

第五屆「中國人才五十人論壇」上同時公布《粵港澳大灣區人才發展報告》。

勢成灣區之首

不過,身為《報告》的發言人──全球化智庫理事長、中國人才研究會副會長王輝耀也坦言,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也存在四大挑戰。第一是目前大灣區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較低。據統計,受高等教育人才佔常住人口的比例香港是百分之二十六點一,深圳是百分之二十五點一九,而東莞只有百分之十五點七四。人才總量方面,突破百萬人才的城市包括深圳、廣州、香港、佛山和東莞,反之中山、珠海及澳門等城市,人才總量只為五十五萬、四十一點二五萬及十三點三四萬。

報告分析又指出,與其他著名的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人才聚集力相對較弱,大灣區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佔常住人口的比例僅為百分之十七點四七。而舊金山灣區受教育程度為本科及以上的勞動力佔全體勞動力的比重達到百分之四十六,紐約灣區則為百分之四十二;東京灣區的東京都、神奈川縣及琦玉縣的大學和研究生院的學生數量在一○年就超過一百零六萬人,佔全國的比重高達百分之三十六點七。

其次,大灣區人才國際化程度更是偏低。根據聯合國數據,一四年國際人才佔常住人口比重的全球平均水平為百分之三點三,發達國家更高達百分之十左右。可是,當前深圳作為灣區內地創新及開放程度最高的城市、廣州作為灣區發展的核心樞紐城市,兩地外籍人才佔總人口的比例,前者是百分之零點二,後者是百分之零點三六。

存在不少弱項

第三是大灣區當前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較低,具體體現為大灣區創新人才對產業發展貢獻支持相對不足,以及技術的輸出與吸納能力均存在明顯不足。以技術市場合同交易為例,據火炬中心統計,一六年廣東省技術合同項目數為四萬二千零一十一項,低於北京的十三萬零四百六十三項、江蘇五萬六千八百項、山東四萬五千一百八十九項、上海四萬三千四百三十二項,可見大灣區技術的輸出與吸納能力均存在明顯不足。

內地各省市均出盡法寶,留住人才及搶佔人才。

此外,大灣區科技創新投入強度偏低。無論從研發經費投入還是從每萬人口PCT國際專利受理數來看,大灣區都落後於世界三大灣區。報告顯示,大灣區第三產業佔比和高端產業數量都相對較低,並且在全球城市人才競爭力中,廣東對全球優秀人才的吸引力還相對較弱。

根據數據,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航空市場規模領先全球,但對比發現,大灣區發達的航空交通系統並沒有吸引到大批海外人才往來。

第四點是粵港澳三地合作不夠緊密,抑制了人才流動的積極性。其中的問題,包括稅制衝突明顯,影響灣區人才集聚。此外,出入境欠便利,影響灣區人才流動。報告又提到,公共服務銜接尚未建立,也影響人才安居樂業。比如,灣區內地與港澳醫療保障體系和醫藥準入標準不同,難以長期留住人才。在社會保險方面,三地居民在就業過程中未能享受同等待遇,造成人才在灣區內相互流動不暢。粵港澳科技創新合作不緊密,特別是珠三角地區企業的聯絡並不夠緊密,產學研協同創新有待加強。

人才一體化

最後,報告還總結,現時不少新一、二線城市「搶人大戰」,給灣區人才引育留帶來了挑戰,尤其是部分省市以超越歷史力度的引才新政,以及各地自由貿易港規畫陸續推出,都削弱了灣區人才競爭優勢。

針對粵港澳大灣區面臨的挑戰和困境,《報告》中則總結了二十一條建議當中包括建立大灣區人才一體化運行機制;借鑒香港人才社會化、市場化的行業協會認證模式,實行「三地」人才執業資格互認制度;建立粵港澳三地九+二政府組成的大灣區建設發展協調委員會;打造大灣區國際人才自由港,建設人才保稅區;建立人才飛地;實施粵港澳三地人才流動計畫,增強三地人才資源的交流合作;推動粵港澳三地人才的「社保+醫療+教育」互認互通;打造大灣區國際金融服務中心;構建高端智庫集群促區域軟實力建設等。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