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世界城市交通盤點,亞洲表現亮眼


多層格機械化停車場是日本一大特色。

交通運輸是城市發展的骨幹,也是城市基建水平的指標。有研究顯示,出現最多交通問題(例如堵塞)的大城市,往往集中在經濟發達且普遍以汽車代步的國家或地區。可見,生活水平與生活質素並不能劃等號,當今地球飽受人口過剩和環境惡化困擾,對於未來的發展,交通無疑起著重要的決定作用。

撰文  蘇梓

令人欣慰的是,香港雖為經濟發達城市,交通發展水平也在世界名列前茅,因而並不在交通問題嚴重地區之列。彈丸之地的香港容納人口700多萬,但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備受國際讚譽,各類公共交通工具一樣也不少:鐵路、巴士、小巴、電車渡輪和的士,每日載客過千萬。香港的公交系統使用率在全球主要城市中排名最高 ,2016 和2017年,整個系統每日載客均超過1,200 萬人次。

自然和建築諮詢機構Arcadis發表的《2017可持續城市流動性指數》指出,香港的「流動性」在亞洲乃至全球排名均踞榜首,這裡的「流動性」主要包括通勤人口的流動和數據的流動。香港需要在應付土地空間有限的同時,亦要提供足夠市民使用的便捷交通和通訊,乘客能夠使用現代化的交通系統之餘,還能在地鐵站、巴士上、隧道內使用流動數據連接互聯網。研究指,香港具創新及四通八達的地鐵網絡,加上大量市民採用公共交通,使香港在交通應用、數碼化能力及交通系統維持高分;而香港可供輪椅上落的的巴士及地鐵比率也高達83%,公共交通服務十分出色。

在各種公共交通工具中,香港地鐵(港鐵)的使用量最高,每天載客超過500萬人次,佔公共交通每日乘客總人次的41%。香港可說是一座由地下鐵路線串起來的城市,目前港鐵公司營運的路線,僅市區就多達10條,車站共94個,這還未包括郊區的輕鐵路線;本港曾有學者指出,香港市民85%工作的地方都可藉由乘坐港鐵到達。而港鐵旗下的機場快線,在市區車站就設有預辦登機手續的設施,2015年,機場快線每天載客逾4萬人次,行車時速可達135公里,是全球最快的地鐵系統。

方便程度港列首位

香港大眾運輸最大的特點在於「多式聯運」,即利用各種運輸方式的內在聯繫,在最低的成本條件下提供綜合性服務。作為世界上道路交通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香港的陸上網絡分為公路、橋樑和隧道;海上交通方面,市區和離島都設有渡輪服務。香港與其他珠江出海口城市,包括澳門和多個珠三角城市之間也有海上客輪往返。

上月下旬,「世紀大工程」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此前一個月,則是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通車。兩大項目令香港的交通錦上添花,更加強了香港與珠三角地區的聯繫,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香港交通暢通、方便、準時的背後,是香港城市道路的有序、交通規則的完善及交通從業人員嚴格遵守規則等多方因素共同協作的成果。另一方面,雖然香港的交通發達程度聞名於世,隨著人口不斷增加,本港的大眾運輸系統也面對諸多挑戰。一個常見的問題是,香港有越來越多的私家車上路,道路堵塞的現象有增無減;至於曾令港人自豪、堪稱「全球最佳」的港鐵服務,近年也因故障頻發而受到市民痛批。僅在上個月,港鐵就不止一次發生信號故障,其中一次故障導致全城地下鐵路幾近癱瘓,令早上出門工作的市民大受影響。

頻發的故障引起立法會的關注,有議員批評地鐵故障造成交通大混亂,港鐵應更早評估信號系統能否修復,好讓市民預留時間,否則會造成市民需同一時間臨時改乘其他交通工具,造成路面混亂。又有議員認為,目前本港的運輸策略以鐵路而非馬路為主,惟這種策略較危險。未來政府應改變策略,考慮「道路先行,鐵路再行」。

全球最堵亞洲入榜

去年,英國《RegTransfers》的研究針對全球 38 個國家以及 1,064 座城市的交通壅塞情況作出調查,研究顯示,全球交通擠塞最嚴重的城市是美國的洛杉磯,在一年內駕駛花費在塞車上的時間多達 104.1 小時。身為全球汽車銷售最大市場之一的美國,各城市在交通擁塞問題上當然也是「當仁不讓」。根據《RegTransfers》排名整理的結果,美國有 11 座城市入榜,除了洛杉磯,還有紐約、三藩市、邁阿密、華盛頓、波士頓、芝加哥以及西雅圖等,都是交通最擁塞的熱點地區。

不過亞洲也有入榜者,分別是泰國的曼谷和印尼的雅加達。更有預測指,2030 年東南亞、南美、印度和其他地區新興經濟體因交通堵塞造成的損失將達到 358 億美元。壅塞問題以及空氣污染問題,令東南亞多國紛紛投資建設大眾軌道交通系統,例如印度、印尼、泰國和馬來西亞,均表示要高額投入修建輕軌及地鐵系統。在這一領域,同處東南亞的新加坡提供了一個優秀的範本(本刊另文講述)。

軌道為主 立體發展

日本是亞洲另一個地狹人稠的國家,但她的交通系統卻舉世聞名,雖然日本各個城市內部的交通方式包括地鐵、電車、公交車、汽車及單車,但政府主要以軌道交通引導城市發展,因此城市軌道交通異常發達,鐵軌密如蜘蛛網,僅東京都市圈內的軌道交通,總長度就達3,000公里。凡到過日本的國外遊客,無不被該國的軌道交通所折服。日本城市道路普遍狹窄,交通流量相當大,但道路擁堵現象較少,主要原因在於科學的交通組織與城市管理。

在日本的城市,各交通方式行駛道路劃分清晰,如軌道交通與公共汽車運輸道路分離,行人道與單車道分離。這樣的管理方式有效地規範了各種交通流的行駛空間,最大限度減少了路口交叉點。

地下建設方面,日本城市內部的地鐵和電車路線四通八達,但日本也重視城市立體交通的建設,高速公路以高架道路為主。由於日本城市土地供應緊張,尤其是東京這樣的大都市,城市空間需要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出現大量的立體交通建設;地上建設方面,日本經常可見雙層甚至三層的鐵路高架橋,還有不少正在建設中的多層交通運輸橋。

此外是停車空間的利用。眾所周知,日本式汽車生產及使用大國,幾乎每家每戶必備至少一輛私家車,然而馬路上很少見到隨處停車的現象,原因是日本釆取多層停車的停車方式,日本設有專門的停車樓,小到一層兩到三個停車位的機械停車樓,大到五到六層的大型停車樓,甚至在城市高架橋地下也見有大量停車位。除了汽車的停車管理,單車也有設置雙層停車場。同時日本還透過行政手段有效限制車流量,例如有政策規定,車主必須有車位才能購買車輛。

中東交通減排有功

去年一份名為《城市交通指數》的報告,對全球各大洲都市的未來交通作出預測。研究顯示,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積極尋求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以達到減排的目標,處於亞洲領先地位。該市將「2030 可持續願景」重點放在交通系統上,為減少對私人交通工具的依賴性提出了對策,計劃到 2030 年,將私家車行程比例減少至 40%以下。儘管未來挑戰重重,阿布扎比仍然堅持投資減排,包括於 2020 年投入使用無人駕駛汽車。

此外,阿聯酋另一成員國杜拜,對公共交通領域進行了大規模投資,促進了地鐵系統的建成。目前首府杜拜市的地鐵系統擁有 50 多個車站和長達 75 公里的線路,每天輸送大約 50萬名乘客,預計減少超過 600 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14 年,杜拜還推出了電動有軌電車,并計劃將地鐵網絡擴展至將近 200個車站。

科技重塑未來運輸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已認識到,未來唯有科技才是解決交通堵塞的良方,紛紛將「智能交通」納入發展日程。比如中國內地大力發展智慧城市,其中包括智能交通建設;在香港,智慧城市也成為政府的重點施政目標。

在智能交通管理方面,日本走得較前,早就開始實行交通信息控制管理。在該國,城市道路的信號燈控制主要分為兩種——系統聯網控制和自感應控制,系統聯網控制的紅綠燈長短時間是固定的系統預先設置好的,而自感應控制可以根據當前道路車流量、車輛運行狀況等,實時調整紅綠燈時間長短以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

目前在一些東南亞國家,政府也利用物聯網、人工智慧與衛星科技來疏通交通流量,比發達國家更為積極。比如泰國朱拉隆功大學與日本豐田及其它一些企業合作,研發高精度導航系統,有助於發展導航服務,預計本月開始正式運作。在馬來西亞,一家隸屬於政府的機構與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已於今年 1 月將首都吉隆坡中部的交通信號連上雲端,整個系統會根據 281 個交通信號和 382 個鏡頭收集的數據,分析吉隆坡的交通狀況,以及在最佳時間切換交通信號以減輕交通擁堵。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