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市場追綠 企業趕推環保改革


亞馬遜宣布,在美、英推出新綠色計畫。

美國零售巨擘亞馬遜(Amazon)宣布在美、英推出新綠色計畫;日本企業巨頭Sony亦宣布於二○三○年實現全面綠能。近年在國際環保聯盟「RE100」、「EV100」等推動下,跨國大型企業紛紛作出環保政策的承諾。

企業盡心盡力走向綠色革命的背後,主要源於近年消費者關注環境問題,加上政府的環保更為苛嚴,在誘因強大下,讓環保成為市場大勢。

亞馬遜(Amazon)公布的新綠色計畫,規畫在二○二○年前,在全球五十座物流中心裝設太陽能板。而在未來十八個月內,將率先於英國十座物流中心裝設共二十兆瓦太陽能板,總發電量約等於為四千五百戶家庭的供電,並可減少六千噸碳排放。此外,亞馬遜也簽署百分之百再生能源電力合約,未來電力將由擁有再生能源電源證書(REGO)的電廠提供。

除了在英國發展綠能,亞馬遜也於美國推廣環保概念,將為美國三百萬戶家庭提供路邊回收,讓一百萬噸可回收材料從垃圾掩埋場回到資源回收廠,預估到二○二八年能減少二百萬噸碳排放,相當於關閉一座燃煤發電廠六個月。

此外,Sony早前則預計,將在二○四○年底前達成使用百分之百綠能目標,當中最快將在二○三○年於北美地區率先實現採用百分之百的綠能運作。

零碳聯盟 聚焦跨國企

跨國企業都加入綠色行業,環保組織所推動以企業為目標的各種倡議組織可謂功不可沒,當中如RE100(零碳聯盟)、EV100(推廣電動車)、EP100(提升能源生產力)等,都發揮了很大作用。

環保組織近年把焦點放在跨國企業,主要是基於大型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龐大,不下於國家的影響力。以零碳聯盟「RE100」為例,RE100於二○一四年由The Climate Group、CDP(碳揭露專案)、國際再生能源署(IRENA)等機構共同發起,目的是募集一百家大型企業,承諾在二○二○年前百分之百使用再生能源。目前已成功吸引了蘋果、Facebook、Google、微軟、H&M等一百二十二間巨企加入,合計用電量足以位列世界第二十四大用電國,亦即接近一個埃及的發電量。以年營收計,RE100的會員企業合計更達到二萬七千五百億美元,足以媲美全球第四大經濟體,總產值甚至超越英國、法國、印度等大國,其經濟規模和市場影響力可想而知。RE100成員以歐美品牌居多,產業類別則集中在金融、日用消費品、資訊科技等領域,而近年漸多亞洲的企業加入,可見追綠,已成為全球企業的大趨勢。

Sony早前預計,將在二○四○年底前達成使用百分之百綠能目標。

根據該組織統計,截至二○一六年底,已有二十五家RE100成員達成了百分之百綠電目標,以微軟、星巴克、SAP、瑪莎百貨等最為知名。另外還有三家會員(Google、樂高、富國銀行)表示,可以在二○一七年挑戰達標。

關注環保 成消費趨勢

企業更注重環保,其中一大因素是與近年消費者愈來愈關注環保問題有關,根據英國專業行銷顧問公司Futerra近日發表的調查顯示,七成的環球消費者傾向喜歡購買一些對環保、社會責任、健康及安全方面資訊都有充分披露的產品,而只有三成消費者會較重視產品的品牌。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在今年八月的一項調查亦顯示,二○一五年至二○一七年,中國一、二線城市消費者對綠色產品標識的認知度大幅上升,其中對能效標識的認知度從百分之七十八上升到八十九,綠色食品標識的認知度從百分之五十八上升到八十三。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會長楚東更指,近年來,中國有機食品消費市場以每年百分之二十五的速度增長,世界有機行業發展中,中國是重要的助推力量。

沃頓環境管理專案主任、法律研究教授Eric Orts指出,部分企業推行綠色策略,是因為他們擔心會被環保組織攻擊,這會影響他們在消費者心中的形象。例如,美國超市巨頭沃爾瑪近年致力於環保工作,就是製造社會商譽的一種嘗試,而源頭在於公司曾經因為其勞工政策遭受嚴厲譴責。他指,雖然這些批評是關於勞工問題,而非環境,但這些有關社會責任的問題有時會混在一起,最終讓企業聲名狼藉,所以企業會嘗試從各個方面手改善形象。

政策嚴苛 企業唯跟隨

另一大推動企業進行綠改革的原因,是政府政策所逼使,如在歐洲開展業務的公司已經習慣於極其苛刻的環保法規,例如要求企業自己解決回收產品問題。

又如在中國,今年六月尾國務院就發出了《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提出二○二○年要達到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等目標。為了達標,政府對企業,尤其工廠的環保規格、排污情況有高度的監管。例如在華東地區,當地透過民間環保團體監察污染情況,在二○一七年,環保組織綠色江南檢舉九百多家企業,促使相關企業進行改善。

綠色改革過程所需的成本不少,因此大型企業在推動環保上較有動力,相對而言,中小企則較輸蝕。

除了直接規管企業,各國政府對新能源行業採取的一些鼓勵措施,亦間接令企業改變銷售策略。如近年不少地區的政府都會補貼生物燃料、風能以及太陽能等行業,這令石油等燃料價格相對變得不便宜,因此不少汽車公司,如豐田和本田公司在認為石油緊缺狀況不會改變下,均大力推動電動車或高效節油車。

此外,分析認為,愈來愈多企業相信,致力解決環境問題,可以得到更有效的運營,因為所有的污染都是浪費,而浪費是有成本的。以美國電子消費產品企業百薈(Best Buy)為例,其品牌之一Rocketfish原本的包裝設計是三件式的吸塑包裝(thermoformed clamshell),使用過量包裝物料之餘又難以打開。而新的包裝設計只剩下一個密封的盒子,組件也很容易分拆出來,令分類和回收的程序更快;而且包裝更完全去除有害的塑料物質聚氯乙烯(PVC)。總計新包裝減少使用百分之七十五的塑料物料,同時成本降低百分之十五。

不過,綠色改革過程所需的成本不少,因此大型企業在推動環保上較有動力,相對而言,中小企則較輸蝕。以中小企佔了百分之九十八的香港為例,環團「環保促進會」轄下的「環保科技匯庫」今年四月發表「企業環保科技應用」調查報告,發現儘管逾八成企業支持公司引入節能減廢科技方案,惟當提及所需成本時,只有不足四成企業清晰表示支持方案。

報告指,只有約一半受訪企業的電器設有節能的自動感應開關系統,當中資金較充裕的大公司引入環保科技的程度及意願,普遍較中小企為高。分析認為,成本或是阻礙環保科技普及化的主要因素,該團體建議,政府或環保團體可就環保科技提供指標性評級或認證,並提供退稅等經濟誘因,讓企業能夠獲取可靠的資訊,選用相關的環保科技產品。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