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港股專家】捕風:稟賦效應與股市


近日有新聞報導關於今次熊市之中,有股民已輸了七成本金,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輸得更多。有人歡喜有人愁,市場上既會產生輸家,自然也會有贏家出現。有人輸七成,同樣地也會有人因為跌市,悶聲發大財。不論是基本面、技術面、財技面,現時資訊如此發達之下,即使是散戶也能侃侃而談,關鍵只是在操作上只能流於散戶的輪迴之中,不能突破,難有寸進。

絕大多數人也會對於損失產生厭惡的感覺,根據有「行為經濟學之父」之稱的Richard H. Thaler所作的研究發現,當人們擁有一樣東西時,他們會傾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東西,遠較於其他人所擁有的東西更有價值,而這就是所謂的「稟賦效應」。以損失厭惡的理論來解釋的話,就是等量的損失所為人們帶來的效用降低,會較等量的收益所為人們帶來的效用提升為高。

看上去似乎很複雜,將之量化後就會變得簡單。假設你有10000元,損失10%所帶來的感覺會較增加10%來得強烈。再用一個具體的例子來說明,例如有天你很幸運地中了六合彩,獲得500元,但因為領獎後,地鐵故障遲了上班,結果勤工獎之中又失去了500元,雖然你沒有任何收益或是損失,但你心裡就是有一點點的難受。這亦解釋了人們在進行一些決策的時候,「趨吉」與「避凶」之中會更傾向於後者。

這對於我們平時炒股又有甚麼的啟示呢?關鍵就在於「避凶」,亦即是損失厭惡之中。舉例來說,現時市況其實是極度惡劣的,早前亦已提及,今次熊市跌浪仍未完結,但往往就是會有不少烈士、死士,奮不顧身的嘗試撈底。君不見牛證每天被「打靶」的數量極多?即使是買賣正股的也是一樣情況,雖然理論上跌至$0才真正的全軍覆沒,但過早的撈底難免就會出現輸七成的結果。

按照損失厭惡的解說就是,當我們過早進行撈底,亦即是判斷錯誤的時候,股價自然是繼續向下,這個時候,由於對損失厭惡的產生,我們不會立刻進行止蝕,反而會繼續「坐落去」,直至有天能夠平手離場。這點亦是區分了散戶與專家的關鍵之處。

就以騰訊(0700)為例,去年愈升愈有,潛意識會驅使我們對騰訊有一個良好印象。今年由高位回落,由於對騰訊的前景感到「樂觀」,所以一年下來,一直也有人進行撈底,$400、$350、$300,可騰訊就是持續的下跌,當然跌至某一程度自然會出現反彈,不過這裡要說的並非這些。假如$400吸納了騰訊,看法與實際最終出現背馳,騰訊繼續向下,是否應該及早進行止蝕,而非繼續「期望」會有回升的空間呢?若然能及早止蝕,那手頭上便會有靈活的資金等待著下一次反彈的出現。

看法錯了,但又不肯止蝕,卻又死命的守著,正正是另一個問題—人們當面對損失時,往往會變得風險偏好,亦即是說,當股價下跌,人們能承受風險又會突然被提升了,所以當損失厭惡加上風險偏好之下,愈跌就愈坐,愈坐就愈跌,永無翻身之日。

承認錯誤是一件難事,敢於止蝕更是能人所不能,一般散戶往往就是會陷入這樣的輪迴之中。技術上、分析上,市場上絕大多數投資者也是相約的,區別勝者及敗者的方法就只是思想上的一念之差。能夠迅速承認錯誤、敢於止蝕的,很快便能捲土重來;相反沉沒於股價下跌而不能自拔之中的,就只會是跌市之中的失敗者。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