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獲中外加持,中醫藥產業勢頭勁


2017年中國中藥進出口雙雙增長。

上月,香港舉行國際中醫藥高峰論壇,中醫藥未來發展大方向成為是次高峰論壇的主要焦點。事實上,像這一類具有規模的中醫藥交流活動近年越來越多,這是因為中醫藥在全世界越來越受到認可,在外國以中醫治療傷患效果顯著,從而令中醫影響力在國際日受肯定。

撰文  蘇梓

根據《中醫藥產業現狀數據報告》(簡稱《現狀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中醫藥產業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中醫類醫療機構診療人次突破10億人次;醫療收入達到3,648億元(人民幣,下同),接近醫療機構總收入的10%;中醫類衛生人員總數達到122.5萬人,執業醫師54.3萬人,佔比44.3%;全國在業中醫館數量達到477家,年均增長78.1%。

國家全力扶持

上述報告還顯示,各類型中醫機構中,中醫院的收入佔比最高,中醫診所和門診部的收入佔比較低。但從佔比變化情況看,中醫診所的收入佔比有所增加。這表明,診所開辦門檻降低,加快了診所數量的增幅,提高了診所的總體收入規模。

另據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中醫藥》白皮書預計,至2020年,中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將突破3萬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將保持在20%。診療人次佔比提升,中醫診所發展前景廣闊。政策扶持、技術創新以及消費升級等,均為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營造了良好的宏觀環境。
其中,隨著中國國民收入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人們在醫療健康方面的消費支出越來越高。2017年,中國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市場規模已經達到17,500億元,中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8,442億元,約佔整個醫藥產業工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可見中國中醫藥產業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中投顧問產業研究中心預計,2018年全國中藥工業總產值將達到13,320億元,2018至2022年均複合增長率約為20.11%,2022年將達到27,720億元。

中醫藥產業智能化

在去年年底中國舉行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全國首家「互聯網國醫館」落地,以「中醫藥+互聯網+人工智慧」等創新理念吸引醫藥界的注意。該互聯網國醫館最大的亮點是配備智能藥房系統。運用該系統,中醫師只需要將處方信息輸入電腦,智能藥房系統將自動接受處方信息指令,識別所需藥材,並自動測量劑量,再將中藥配方顆粒按需封裝,整個流程不到10分鐘,大大縮減了患者的等候時間。

該智能藥房不僅大幅提升了醫院對中藥房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同時也提升了消費者對中醫、中藥服務體驗,方便了用藥,提高了患者服用中藥的依從性;同時,也降低了藥房藥師的勞動強度,進而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用藥諮詢服務中去,提升了中醫機構藥房的現代化水平。

近年來,智能藥房開始進入大中型醫療機構,在中西醫領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保障了患者的用藥安全。智能中藥房系統的出現,更解決了中醫醫療機構藥房需要「確保中藥配方顆粒與傳統中藥湯劑的藥效一致」、「提升配藥效率」、「方便患者服用中藥與提升用藥依從性」等痛點和棘手的問題。未來,國家將著力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為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優質中藥需求殷

不久前中國商務部發布《2017年中藥材流通市場分析報告》。報告指出,中藥材市場將呈現出一些新的變化,特別是優質中藥材需求量擴大、鮮食中藥材刺激冷鏈配送升級、中藥材市場交易創新變革。與此同時,隨著產地競爭資源日趨激烈,中藥材定製化生產、產地集中加工、託管式倉儲、供應鏈金融、中藥材視頻直播和溯源等新型業務模式和技術,都已在各大中藥材產地興起和應用。未來,醫藥企業將加速產地布局,產地市場交易也將日趨活躍。

2017年全年,中國的中藥材出口量22.35萬噸,年增長9.51%,但受國內部分藥材價格下跌影響,中藥材平均出口價格大幅跌至5.1美元/公斤,按年下降10.72%;中藥材出口額11.39億美元,按年微降2.23%。出口的主要品種中,人參、枸杞、肉桂、紅棗、茯苓分佔前五名。
2017年,隨著國際市場回暖,中藥材進口出口量雙雙成長。中藥材進口方面,中國去年達到9.1萬噸,年成長13.62%,平均進口價格2.87美元/公斤,按年上漲了14.15%,中藥材進口總額2.61億美元,年增長29.69%,遠高於國家貨物進口額18.7%的年增長。進口的主要品種包括龍眼乾和龍眼肉、西洋參、鹿茸、西紅花、乳香、末藥及血竭等。

報告又顯示,亞洲長踞中國中藥材進出口主要地區。在「一帶一路」建設助力下,對沿線國家中藥材出口大幅增長;貴細中藥材進口增速較快,人參產業亟待升級;隨著行業標準不斷提升,中藥材出口品質持續好轉;民營企業成為中藥材進出口主力。
自去年以來,國家的中醫藥新政密集出爐,尤其是「中醫藥法」的實施以及「中藥材產業扶貧行動計劃(2017-2020)年」的發布,為中藥材產業發展帶來新展望。在此背景下,中國中藥材供給規模將繼續擴大。報告還指出,2017年國家中藥材市場價格整體保持平穩,品種價格波動幅度收窄;中藥材種植受到政策鼓勵,家種品種供應量持續增加;野生及動物類藥材則產能不足,需求穩步增長;藥食同源品種發展勢頭強勁,已成為增長主力。

外國紛開設中醫院

隨著中醫藥於國際舞台上愈趨矚目,不少國家開始逐漸看重中醫藥治療的發展,例如早在1991年,德國已開設中醫醫院及其他國際中醫藥學術交流論壇等;澳洲於2012年將中醫藥治療正規化實行全國中醫註冊制度;2005年杜拜開設杜拜草藥治療中心,而且不少國家亦相繼開始投放資源予中醫藥學術及科研等領域,加上「一帶一路」政策的推行,令中醫藥帶來前所未見的新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以前一直是中國中藥出口的第二或第三大市場,並在近兩年保持了較高的增幅。不過在2017年前三季度,美國超過日本躍居中國中藥出口第一大市場,期間,中國對美中藥出口額達到4.25億美元,佔其中藥出口總額的16.36%。其中,中藥材和保健品原料對美出口額年比增幅較大;美國還是全球最大的提取物市場,提取物主要用於膳食補充劑和食品添加劑生產,並且對原料需求一直保持比較旺盛態勢。

對於鄰近的韓國、日本,中國出口的重要主要是提取物和中藥材飲片,除普通的提取物出口外,主要是用於日本的漢方藥原料;對韓國的提取物出口則主要用於其保健品和化妝品的原料。對於歐洲,中國也以出口提取物為主,前三大市場分別為德國、西班牙和法國。2017年前三季,中國對歐盟15國中成藥的出口額達到500.53萬美元,同比增長8.73%,而對歐盟東擴12國的出口額為235.96萬美元,同比增長3.59%。

中非醫藥貿易大躍進

中醫藥服務貿易已經成為中國與非洲國家合作的新增長點。2017年,中非之間中藥進出口總額近8,000萬美元,較5年前增長了兩倍。在上月中旬北京舉行的2018年中非衛生合作高級別會議上,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透露,中醫藥在防治重大傳染病、常見多發病和醫療保健等方面,為非洲國家人民做出了積極貢獻,中醫藥在非洲重大傳染病防治上發揮了關鍵作用。以中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為基礎的復方藥物,已成為治療當地瘧疾的首選藥物。

此外,中國政府與加納、坦桑尼亞、科摩羅等非洲國家簽訂了傳統中醫藥協議,為非洲人民提供醫療保健服務。至今,中國已累計向非洲派出中醫醫生2,000餘人次。知名中藥企業如北京同仁堂、天津天士力等也在非洲設立分公司,相繼開設了中醫診療機構,為非洲提供安全有效的中醫藥服務。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