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環保專題】生態旅遊抬頭,發展與保育並重


馬來西亞沙巴是保育與發展並存的成功例子,當地的海龜島設有旅客限額,以保護島內環境適合海龜棲息及繁殖。

旅遊業為不少地區的發展帶來經濟效益,但隨着旅遊文化的普及,近年越來越多具備經濟條件及高學歷水平的人士,已不再單單滿足於購物和飲食團。他們享受與文化、環境和體驗相關的深度旅遊歷程,適逢全球正朝可持續發展的方向發展,連帶旅遊也要一起「染綠」,從而衍生出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的旅遊方式——生態旅遊(Ecotourism)。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張展銳、部份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於2017年,旅遊業佔全球生產總值約一成,即十位勞動人口當中便有一位從事旅遊業,由此可見旅遊業是不少地方的經濟和就業支柱。不過,雖說旅遊業是重要的經濟產業,但其耗用資源也相對較多,而地球的資源正面臨枯竭的危機,因此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於90年代提倡可持續旅遊,並將2017年定為「國際可持續旅遊發展年」,希望人們能夠平衡環境、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利益。

對環境負責的旅遊框架

生態旅遊可定義為一種對環境負責的旅遊框架。有別於忽略對自然資源造成損耗的傳統旅遊模式,生態旅遊在行程中以對環境的破壞及干擾減至最低為原則,並根據保存及永續自然生態的利益為依歸,用保育的角度賦予旅程不一樣的意義。

隨着大眾的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加上可持續發展理念開始抬頭,不少人意識到在旅遊中會產生廢物及留下碳足跡,對環境造成一定負擔,因此願意承擔更大的責任。根據旅遊網站Booking.com於2017年公佈的可持續發展旅遊報告,65%遊客表示更願意選擇環保住宿。雖然只有5%的全球旅客認為可持續旅遊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已有 46%的人認為自己是環保的旅客。

釋放商機帶動產業鏈

開拓生態旅遊不只具有保育意義,更被不少國家視為推動經濟的一大機遇。生態教育及資源中心總監及創辦人程詩灝指出,當地政府只需善用天然資源,並做好環境保育及管理,就可吸引旅客前來,推動本土經濟。對比起基建項目,發展生態旅遊可說是投入成本低,回報效益高,而且不只是旅行社能夠受惠,且能帶動一整個產業鏈,包括酒店、民宿、餐飲、交通、零售等。

身兼一帶一路發展聯合專家顧問(旅遊)的他提到,「一帶一路」橫跨亞洲、歐洲和非洲,涵蓋60多個國家和地區,部份中亞及東南亞國家的天然資源豐富,吸引大量旅客前往欣賞美景和人文風光,因此當地旅遊業蓬勃。假如能釋放生態旅遊的潛藏商機,並能夠做到可持續發展,或許是這些「一帶一路」國家的新出路。

人類足跡難以避免但可減低

雖然生態旅遊有助地區經濟發展,亦能滿足我們對大自然美景的渴求,但蜂擁而至的旅客易令當地超出負荷,加上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始終會造成一定干擾及破壞,如旅行會留下碳足跡及產生廢物,過量興建酒店亦侵擾當地居民生活,餐廳、酒店營運等的污染也會直接對環境造成影響。到底應如何平衡發展與保育,無疑是生態旅遊產業中最困難的一環。

綠恒生態旅遊有限公司營辦生態旅遊多年,該公司總經理謝宇德認為,生態旅遊不光是單一的旅遊項目,而是一個整體的發展策略,需要政府、旅遊業界、學術界及旅客的多方合作,由制訂政策、監管作業、研究評估及旅程設計,以至參與者的行為與心態都要作出配合。

善用資源共享利益

不過,他坦言在東南亞及南美洲一些城市化程度相對較低,其生態物種及自然資源豐富,當地政府和居民也會擔心隨着開放生態旅遊,將會引來大量遊客紛至沓來,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有部份國家都開始實施相關管制措施,如限制遊客數量、徵收保育費用等。

程詩灝則以馬來西亞沙巴作為保育與發展並存的成功例子,指當地的海龜島每晚只提供50位旅客限額到訪島上,確保旅客可以一睹珍貴的自然生態情景之餘,也可以保護島內環境適合海龜棲息及繁殖。另外,沙巴的Deramakot是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可的全球首個可持續發展應用的熱帶雨林。這些森林的樹木可生長至數十尺甚至更高,過份茂密的樹冠會阻擋陽光照射,影響樹底下的生態。因此,FSC每年都會委派專家到場研究,並砍伐一些妨礙其他植物生長的樹木,之後會將木材拍賣,部份收益會撥作森林保育及植樹的用途,可說是「取諸森林,用諸森林」。程詩灝補充:「發展生態旅遊的重點,是要考慮善用旅遊資源,如當地的食物、土地等,不應過份耗用及造成浪費,才有利長遠發展。」

謝宇德則認為:「我覺得環保是有一個光譜的,一個極端就是人類不顧後果,任取任用地球寶貴的資源;另一極端就是人類完全消失,對環境就是零破壞了,但我認為站在可持續發展角度,兩極之間是要取一個平衡。生態旅遊亦要拿捏得宜,既可讓人深入自然體驗,也要顧及生態保育,雖然對原始生態的干擾及破壞不可能是零,但至少要盡力減至最低。」

預期生態旅遊平穩發展

對於生態旅遊產業的未來發展,謝宇德預期將平穩而緩慢地上升,而不會出現爆炸式增長,「因為生態旅遊涉及多方的協調與工作,每個行程都要投入大量心思設計,人限有限制,成本也較高,而參加者的保育意識也十分重要,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可做到的。同時,我想強調一點是,生態旅遊的核心價值是可持續發展,假如不能堅守原則,平衡保育與利益兩方面,其實只是打着環保旗號的另類商業工具而已。我們冀望參加者能夠透過生態旅遊的親身體驗,拉近與自然環境的距離,提高保育意識,待回歸城市後更有動力過更環保的生活,並關注更多保育議題。」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