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中國・海外・香港

林筱魯:遊英有感


很久沒有在英國坐長途火車,三十多年過去,窗外的景色彷似依舊,心態卻已迥然不同。

撰文 林筱魯

十八世紀末,大英帝國派遣馬戛爾尼出使中國,隨從八十餘人,帶同鐘錶、天文、地理儀器、軍工、輪船圖式等展示英國文明的各類物品,以為乾隆賀壽為名,促進通商為實。可是乾隆和眾臣抱著天朝心態,覺得中華大地無所匱乏,那些「外夷」貨品乃等閒之物,所謂創新者不外「奇技淫巧」。

瓦特在十八世紀初發明了實用的蒸氣機,在馬戛爾尼來華前二十年左右完善了設計,隨後特理維西克和富爾頓在十九世紀初分別利用瓦特的發明,創造了蒸氣火車頭和蒸氣輪船。又匆匆三幾十年後,中國卒之體驗到「奇技淫巧」所顯示的船堅炮利能力。那糾纏於英國使者應否雙膝跪叩的自尊,那擁關自重的虛妄,在不足半世紀間便頹然破滅。

百多二百年以後的今天,論營運鐵路總長度,美國早已高踞榜首;而中國在1881年由官方始建的唐胥鐵路基礎上蹣跚學步,至今亦已成為鐵路大國,興建高速鐵路的速度更是舉世矚目。回看英國,本土面積不大,自不能跟中、美,甚至曾受其帝國管治的印度比鐵路長短;但談到營運管理,不論地上地下的系統,卻可說是難堪。車費昂貴,服務差勁;誤點、取消班次、錯收車資、資訊不確已是司空見慣;建設硬件破落,車站不便老弱出入等問題亦長期為人詬病。

那麼英國變成了落後的國家嗎?又或英國抱守著輝煌的科技發展歷史,堅持自有力量可以解決一切問題?面向問題種種,英國的回應是開放鐵路管理市場予私人營運機構,包括外國企業,而香港的地鐵公司亦早已進入英國這市場。基建老化的情況固然非一時三刻可以徹底改善,但拋開不必要的自設屏障,卻是一個地方能保持生機和活力的要點。

倫敦重視保育  新舊兼融

放下過去的光輝歷史,接受以至擁抱改變,需要無比的勇氣和毅力。倫敦到處都是古老建築,文物保育工作的水平亦足以令英國人自豪,但當面對時代變遷時,倫敦也得容讓不少具象徵意義的事物作出與時並進的改動,當中自然少不了針對火車站的大手術。

今天不論走到英皇十字、維多利亞,還是利物浦街這些十九世紀中業開始陸續建成的主要火車站,裡裡外外都已是煥然不同。這些火車站所處的街區風貌,別說回溯1880年的景像,就算對比1980年時的光影,今昔之別實在有若天壤。種種改變不單源於交通運輸功能的要求,也兼顧了城市整體發展的需要。雖則有變,但肌理與氛圍,都秉持著新舊兼融,多元綜合的特性。

保育與發展  競爭還是並存

改變的過程當然免不了一幕又一幕的保育與發展之爭,撇開最終定案是否無瑕這近乎哲學性的問題,只知一成不變的保育方案,或是一片不留的發展方案,都難以通過社會政治體制和民眾主流意見的審核。可是持正反意見的雙方,又往往喜歡「擇善固執」,在商議過程中以一步不讓來表達堅持和信念,而不斷錯過可以更順利和更適切地完善方案的契機。

不管是必然還是偶然,香港很多方面仍然隨著英國的足跡。我們既無必要死命抱著,亦無必要全面打倒英國遺下的文化與體制,畢竟別地的成敗優劣都是珍貴的參照,只希望我們在往前行時能以更高的智慧作取捨,別讓牛牽著人的鼻子走。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