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迎戰16度】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 ,綠色管理刻不容緩


P&G公司研發的冷水洗衣劑,令電能消耗大幅下降。

應對氣候變化,是當前人類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隨著氣候異常現象的頻仍,以及各種能源的價格日益昂貴,環保成為個人、團體和政府的共同任務,「綠色經濟」、「節能減排」從而成為全球共識。對於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工商企業,綠色管理亦是決定其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環境危機下,任何企業都不能只顧盈利而置身事外,對它們而言,綠色管理刻不容緩。

撰文  蘇梓

所謂綠色管理,簡言之,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把三大項目列為指標——綠色環境,即地球生態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綠色產品,即消耗資源與能源最少、並可回收再用的成品;綠色生產方式,即生產的過程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生產過程具有高度效能,沒有或只有極低的資源和能源的浪費。

實現管理四部曲

綠色管理的概念,其實早在上世紀就有雛形。1993年,因應全世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 氣候變遷加劇,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製造研究協會在進行「環境負責製造(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Manufacturing)」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綠色供應鏈」的概念。25年來,這一概念漸漸滲透傳統企業的生產製造管理過程,以產品生命週期作為思考基礎,令產品在設計、採購、包裝、行銷、消費、回收的循環中,皆須符合綠色管理的準則,建立起當代的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模式。

以設計為例,要成為綠色企業,必須要「綠色設計」,即把產品生命週期延伸至「使用結束後的回收再利用與處理」階段。所以在產品的原料選擇上,須選擇對環境無污染、容易回收的綠色材料,從最初始源頭開始控管。接著是綠色生產。簡單而言,它是指要求供應商必須減少材料使用與能源的浪費,從製造上著手進行優化與改善,或尋找其他的創新流程,降低能耗,並採用對地球不易造成污染的材料。

許多企業將大部分精力放在綠色設計及生產上,忽略了綠色營銷的重要性。綠色營銷能顯示一家企業的綠色管理表徵,並融入在整個供應鏈的營銷中,包括綠色資訊的搜集、綠色創新產品的探討,以及環保形象的塑造。因此,這對一家公司建立企業形象有莫大的影響。

綠色回收再利用,是產品在市場流通的最後一個環節。它主要考慮產品及零部件回收處理的成本和所創造的價值。對於眾多中小企業來說,如何能引導消費者進行綠色回收,以獲得更高的再利用價值,是亟需思考的問題。回收不僅能達到「物盡其用」、減少浪費,同時也有助中小企降低整體成本。

建立綠色企業文化

企業由人組成,因此企業管理的精髓最終歸結於「人」,企業應將環保列為公司的經營策略,對員工進行宣傳和教育,將環保政策融入企業經營之中,使企業內部能夠建立起一個共同的價值與信仰,自上而下、從內而外,建立起綠色企業文化,才能推動上下游供應商齊心協力為地球減廢出力,真正實現循環經濟。

無論製造業或服務業企業,都是與環境共生的實體,如能致力推出綠色產品或服務,也有助於塑造消費者的「綠色行為」模式,進而讓生產和消費在綠色供應鏈管理中相輔相成,在原料、設計、生產、使用及回收產品生命週期中無不與「綠色」相關。落實到操作上,就是在每個生產環節,都能符合環保的相關規定,並給予積極的管理,包括主動建立環境風險評估、加強污染預防,以及控制廢棄物排放等。有資料顯示,歐美一些在環保方面做得很成功的企業,都建立「綠色數據庫」,將管理量化,以便更有效率地進行綠色管理。

巨企攜手環保組織

企業綠色管理並非易事,因為它往往受制於政府、政策、市場、成本、法律、消費者、供應商和競爭者等諸多因素。從全球範圍來看,許多大型企業和跨國公司一直是踐行綠色管理行動的主角,如可口可樂、松下、英特爾、杜邦等公司的綠色管理實踐十分矚目,不僅與一些環保組織形成互動,而且給企業帶來可觀效益。

一個著名例子是,通用電氣公司董事長兼行政總裁Jeffrey R. Immelt在2004年就提出「打造綠色企業」的計劃,當時雖遭到公司最高管理層的投票否決,但他堅持實施該計劃。迄今為止,這一被稱為「綠色創想」的計劃仍在商界廣受認可和美譽,同時也為通用電氣節省下1億美元的成本,並推動了80多種新產品和新服務的開發,而這些產品和服務又創造了約170億美元的年收入,更使通用電氣公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了30%。事實上,這些跨國公司在與其他企業合作的過程中,也迫使對方對供應鏈實行綠色管理,從而使這些企業提高了自身的的產品及管理的綠色標準,也滿足了客戶的環保要求,形成多贏局面。

挑戰下的空間

如今仍有很多企業認為,追求環保會增加開支和成本,回報也不如預期,結果得不償失,不符合經濟效益,所以可持續發展到後來往往變成了社會的責任,尤其是經濟低迷時,成為企業擱置綠色管理的藉口。這些企業往往誤以為,在開發可持續產品的流程時,必須在社會利益和財務成本之間做出艱難選擇,但事實上,有遠見的企業都會明白,具創新性的可持續發展才是長久經營的關鍵。

一項針對大企業綠色管理的研究發現,可持續發展是組織與技術創新的源頭,對提升獲利與營收很有助益。如果公司重視環保,投入的資源自然減少,成本便會降低。此外,在追求綠色發展的過程中,企業能經由更好的產品創造額外收益,或是開創全新的業務。其實,這些也正是公司創新的目標。

遵循法規商機現

《哈佛商業評論》早前也通過研究得出結論: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展的企業,須經歷5個階段,每個階段都各有挑戰,但如果企業遵循每個步驟,提出因應措施,長遠來說必定大受裨益。這5個階段分別為守法、建立可持續價值鏈、設計可持續產品和服務、開發新商業模式以及建設平台供下一代創新。

比如守法。一些企業可能會認為,最有利的做法是能拖則拖,只求符合最低的環境標準。其實,遵循最嚴格的法規才是明智之舉,而且應該在強制實施前就採行,才能搶先一步孕育創新。遵循法規的先鋒企業,會率先嗅出商機。例如2002年,美國大型科技公司惠普得知「歐洲電動與電子設備廢棄物法規」規定,硬件製造商必須按銷售金額的比例,支付產品回收的成本。由於預估公家支持的回收做法一定比較貴,惠普與索尼、伊萊克斯、百靈公司這三家電子業者合作,成立民營的歐洲回收平台。目前,這個平台與全球上千家公司合作,僅2007年的回收量,就佔上述法規涵蓋設備的20%左右,也令惠普到2007年省下超過一億美元的成本,在消費者、政府機構和電子業界的聲望,也更為鞏固。

其實在環保上,惠普也開展得很早。自1987年起,惠普在全球73個國家設立「地球伙伴計劃」,30年來,惠普已回收超過168萬噸產品,相當於8,000頭藍鯨的重量。僅在2015年,惠普就回收了15萬餘噸各品牌硬件產品和耗材產品,相當於347架波音747飛機的重量。

保持可持續思維

談到環保節能,不少企業聚焦在減少消耗煤、石油、天然氣等無法再生的資源,以及水與木材等可再生資源。其實環保的光譜十分廣闊,無論工廠的生產製造還是辦公室的能源消耗都包括在內。從供應鏈的角度,綠色管理還涉及企業與供應商、零售商的協力合作,開發符合環保的原料與零組件,減少廢棄物的排放等。可能企業最初的目的在於樹立良好形象,但後來大多數公司都發現,這麼做還能降低成本,甚至開創出新的事業,一旦企業保持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將不斷能發掘新的商機。

這種可持續思維也影響著企業產品及服務的開發。例如全球最大的消費日用品公司P&G進行生命週期評估,以計算消費者使用公司產品需要多少能源時,意外發現洗衣劑可能導致美國家庭消耗龐大的能源。因為美國家庭每年的電費支出,就有3%用於洗衣用水的加熱。P&G因此估算,如果改用冷水洗衣,將可減少800億千瓦/小時的電力消耗,以及3,400萬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該公司決定把開發冷水洗衣劑列為優先考慮的事項。2005年,P&G分別在美國和歐洲推出「汰漬冷洗衣精」和「碧浪清潔劑」,兩者均屬於低能源成本和精簡包裝的產品,在歐美市場大受歡迎。有研究指出,如果P&G能夠將「冷水洗衣」推廣至全球,將可獲取相當可觀的利潤。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