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政經中國】「三市一區」相協調,成就灣區開發引擎


惠州山清水秀,有豐厚的旅遊資源。

除了香港和澳門,大灣區其他9座城市亦各有千秋,在區內形成不同的城市帶。從地理角度分,粵港澳大灣區大致由東、西、北三大區域構成。本刊從今期起,將按照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模式,陸續向讀者介紹這9座城市的特點和機遇。

撰文  蘇梓

與香港相鄰的大灣區東部,以深圳為首,包括東莞和惠州,和香港形成「三市一區」的模式。由於面向香港,該區無論地理位置或經濟資源都擁有相當大的優勢。她不僅見證和參與了中國從改革開放到經濟騰飛的過程,人口和經濟規模至今都佔大灣區之首。

深圳:高科技研發樞紐

深圳自成立以來就是全國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製造基地。 2016 年,該市的研發經費支出佔全市 GDP 比重的 4.1%,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此外 , 深圳吸引不少著名高新技術企業落戶,從中誕生了像騰訊、華為和比亞迪等一批具有國際知名度的企業。

當今人工智能(AI)開發如火如荼,深圳可以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推動粵港澳大灣區AI產業的發展。不過在這方面,深圳仍缺乏專項政策和專業人才,數據開放性也不足。有深圳市政協委員建議,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人工智能大灣區」,實現人工智能在三地的全覆蓋、全融合與全應用。而深圳具有得天獨厚的生態產業環境,適合人工智能的商業應用。

另外金融服務業也值得一提。深圳有全國最早的證券交易所之一;2015 年,更成立前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作為港深金融創新的合作平台。從證券市場的數據來看,2016年深交所總市值已達到3.4萬億美元,超過港交所3.2萬億美元的水平;2017年深交所總市值達到3.7萬億美元,港交所總市值則達到4.3萬億美元。在募集總額上,2017年港交所和深交所的募集總額分別排在全球第三和全球第五的位置。香港金融中心和深圳金融中心如能互相取長補短,加上以全球排名第二的中國經濟總量為支撐,粵港澳大灣區金融中心的發展優勢是其他三大灣區無法超越的。

協同合作媲美矽谷

香港與深圳相接,本身亦擁有國際一流水平的高等教育、資金自由流通、以及知識產權保障等相對優勢,兩地可借助大灣區發展平台,加強優勢互補,並與「廣深科技創新走廊」進行全面對接,為推進區內新一輪創新科技合作提供新的突破點。

事實上,廣東近年積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早前並審議通過《廣深科技創新走廊規劃》,進一步提升廣東在全國創科發展領先優勢,致力打造「中國矽谷」的地位,尤其是深圳及其周邊地區,已形成具世界影響力的科技產業生態系統。

此外,港深兩地可通過「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平台,利用香港在制度、稅收、法律及生活條件配套等方面的吸引力,配合深圳以至廣東省在科技產業集群及龐大市場規模優勢,透過實施簡便的審批制度與優惠政策,吸引海內外研發機構與科技企業進駐,並為科技研發人員辦理工作簽證提供便利,創造吸引高端人才的環境。

其中,將香港和深圳接壤處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打造為港深創新科技園區,就是一項很好的實踐。通過協助內地企業開拓全球市場和海外企業進軍大陸市場,該創新科技園區將匯聚大灣區內各個城市的科技優勢。園區建成後,將為眾多初創企業、科技企業、高等院校和其他研發機構提供逾350公頃的合作基地。

東莞:經濟高速增長 

東莞地處珠江口岸,與廣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被譽為「廣東四小虎」。中國曾有「世界工廠」之稱,作為世界製造名城,東莞對此貢獻最大,因為這裡有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基地和內地重要的出口基地,並形成了五大支柱產業——電子信息、電氣機械及設備、紡織服裝鞋帽、食品飲料加工、造紙及紙製品業;東莞還有有四大特色產業,分別是玩具及文體用品製造、傢具製造、化工品製造以及包裝印刷等。東莞的地緣優勢明顯,且營商成本相比香港、深圳和廣州低很多,相較於區內其他城市,又具備產業轉移的基礎優勢和距離優勢。

2017年,東莞市GDP達到7,58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2%,增速高於同期全國6.9%、全省7.5%的平均水平,為近4年來最高,在珠三角9市中排名第四,屬珠三角城市第二梯隊,與第三梯隊的惠州擁有非常大的領先優勢。作為傳統外貿強市,2017年東莞外貿繼續高位突破,進出口總額超過1.2萬億元人民幣。

向高端製造挺進

作為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組成部分,東莞正全力打造創新驅動發展升級版,積極構建「一廊兩核三帶多節點」空間格局,形成輻射帶動全域發展的創新核心區和增長極,發揮產業配套優勢,吸引全球科技創新成果在東莞孵化和產業化,挺進創新型一線城市,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基地。
據統計,截至2017年,東莞市高科技企業累計達4,077家,總數穩居全省地級市第一;高新技術新增培育入庫企業數2,400家,數量也穩居地級市第一。2017年全年,東莞市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分別為20,402件和4,969件,分別位居全省第四位和第三位。

2017年,位於東莞大朗的中國散裂中子源獲得第一束中子束流,邁出產業應用的第一步。同年8月,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東陽光集團宣布聯合攻關「硼中子俘獲治療項目」。同年12月,東莞材料科學與技術省實驗室進入全省首批啟動的4個實驗室行列。

土地供應稀缺

根據《東莞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三五」規劃》,在「十三五」期末,東莞力爭實現軌道交通1、2、3號線與廣州深圳的對接,穗莞深城際連通廣州、東莞、深圳,多層級軌道復合走廊將東莞市融入到國家鐵路網和珠三角一小時交通圈。

不過,東莞面臨土地資源稀缺的挑戰,供求矛盾凸顯。近年來政府供地節奏逐步放緩,2017年住宅用地成交184萬平米,商品住宅銷售面積563萬平米,為2011年以來最低值;另據統計,2012至 2017年東莞城區平均每年僅有約2塊土地拍賣成交。在政府嚴控樓市的背景下,房價經歷2016年上漲後目前維持較穩定的趨勢,目前東莞市的國土開發強度已逼近50%。從未來土地供應計劃來看,未來東莞可開發土地與用地需求的矛盾尖銳,土地市場競爭更為激烈。

惠州:大灣區「國家森林城市」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惠州因擁有豐沛的綠色生態資源而顯得與眾不同,森林覆蓋率達到62.34%,因此在建設生態城市上,惠州比區內其他城市更有底氣,也走得更前。由市政府帶頭,全市樹立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將「山水城市」作為城市發展目標,明確提出要加快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促進生態環境與城市提質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2016年,惠州綠色發展指數在廣東省位居第一。一方面,惠州堅持「強基礎與謀長遠並重」,突出規劃引領,率先制定實施低碳生態規劃,「多規合一」構建綠色發展格局,依托大亞灣開發區和仲愷高新區,加快建設環大亞灣新區、潼湖生態智慧區等省級戰略平台,打造藍色引擎和綠色引擎;另一方面,惠州堅持「上規模與上水平並進」,走「引進大項目、培育大產業、帶動大發展」的道路,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

建國家級技術基地

惠州在電子信息、汽車零部件等有很好的產業基礎,且承接了深圳很多外溢。作為工業大市,惠州逐步建立起以電子信息、石油化工、汽車與裝備製造、清潔能源四大「產業航母」等為代表的「2+2+N」現代產業體系。其中的大亞灣石化區已吸引來自美國、日本、荷蘭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化工產業巨擘落戶發展。

去年,惠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8,565.6億元人民幣,增長10.6%。據此推算,惠州的工業總產值2019年即可突破1萬億元,提前一年實現建成萬億產業集群的目標。在政策支持、發展空間等方面,惠州市對研發機構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目前惠州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括仲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亞灣經濟技術開發區 ,近年該市加強發展新型高科技產業如智能機器人、北斗衛星應用、 3D 打印等。此外,惠州致力成為全球重要的高能環保電池生產基地、廣東省重要的清潔能源生產基地。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