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Bibliotheque 書匯 「共居生活」為住屋問題帶來新出路?


「書匯」提供共同生活空間,包括廚房及交誼廳等。

香港樓價持續高企,遠遠拋離年青新世代的負擔能力,居住問題成為香港目前最嚴峻的社會隱憂。有建築設計團隊即買入旺角舊樓業權,以翻新的方式將舊樓改裝成「共居住宅」,向大學生及年青人分租個人單隔或是床位。負責團體表示,他們所提供的不只是居住空間,更希望開拓新形的「共居模式」。

Text / Stephen Wong Photo/Cheung Chin Yui

首先對香港市民宣傳「共住」概念的,其實正是現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以及其下屬運房局局長陳帆。去年7月,陳帆在接受電台訪問時指出政府正在構思「同屋共住」計劃,坦言將類似「七十二家房客」;林鄭月娥早在擔任政務司司長其間,亦已曾表態支持共住「光房」協助基層生活,於其2017的施政報告當中雖然未有「共住」字眼,但一樣有支持「光屋」的提議。

改善社區 活化空間

香港年輕人面對久高不下的租金及樓價,想擁有咫尺的私人空間,其中一個方法正是尋找近年再次冒起的民間「共住住宅」。位於旺角登打士街的「書匯 Bibliotheque」屬由單橦舊樓改建而成的共住屋,提供單人間隔及床位出租。項目的發展集團Synergy創辦人兼總監黃兆麟(Keith)表示:「我與伙伴團隊也是由建築設計出身,在住宅及空間運用設計方面富有經驗。直到約莫是四至五年前,我們開始思考,香港人目前所需要的住屋空間,是否不再是發展商能夠提供的住宅?我們便開始試行開展『共居』的建築設計。」

Keith又指出,「書匯」並不是團體的首個共居項目,在2015年,他們亦曾經在紅磡建立了另一項名為「SynBOX Hostel」的計劃。他坦言香港很難有價錢相宜的住宅,發展商在興建住宅空間上更有改善之處。他分析說:「如果是主流的發展商,在投地以外,最常見的方式是收購舊樓,然後整幢拆卸再重建『納米樓』,再提供予市場;另外,目前亦有部份廢棄空置、日舊失修的舊樓,仍有可能得予善用。因此我們決定可以能夠從舊樓處著手,再度活化既有的空間。」

「書匯」正正由舊樓改建而成,樓高約5層,每層均具有開放生活空間,公用廁所及廚房,提供大小不一的宿位,租金由約3,000至5,000港元不等,視乎位置及空間而定。Keith指出,目前對於住客並沒有特定的要求,任何有意入住的人士,只需要入住前填寫一份簡單的個人簡介。現時住戶當中以年青人為主,主要包括大學生到社會人士。

將共居推廣為新產業

Synergy團隊除了共居建築外,目前在市場上亦有多個「co-working」項目,Keith表示:「我們以有別於傳統大發展商的方式去經營建築空間,亦自稱為『creative developer』,透過活化、新型的空間運用,將其他發展商及投資者未發現的建築空間,以早著先機的態度重新發展,為市場帶來更多選擇。冀望能夠為市場帶來新模式,長遠下來會成為一種新產業。」

他指出,目前整橦「書匯」的業權也是團隊所持有,他們亦已付出了一筆資金以作投資:「我們只會在已能全面控制業權的情況下,才去發展共居住宅項目。我們不希望只是將單位或是住宅『租上租』,或是以青年宿舍的方式發展住宅。在成立『書匯』之前,我們早就計算過投資的成本、營運的支出、收租的回報,認為只要能夠將這個共居項目提供予市場,絕對能夠帶來新的共享經濟模式。」

Keith又認為,「書匯」就性質上而言是以「收租回報」為長線發展的產業,如果執行營運得宜,將來在業界中可以非常有發揮:「不只是收租回報方面,在資金槓桿方面也可以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就例如回想數年前,你怎麼會想像到Airbnb今天會成為一項新產業,甚至成為了世界級的獨角獸產業?我們不只是在推廣概念,而是在實際地執行。」

香港的共居可能性

不只香港,世上幾乎每個大城市都面臨樓價高企,年輕人均有難以置業或租任單位的住屋問題,「合租形式」的居住模式亦非香港特有。如台北即有眾多分租單位,被稱為「雅房」,在歐美地區亦多有年青人分租的住宅。不過,Keith坦言,外國的共居方式,不能直接移植至香港:「香港的情況很獨特,去年11月我作為演講嘉賓,曾經與韓國及台灣的共居經營者交流,當地會有物業業主先墊付一大筆支出,再尋找年輕經營者去裝修、營運。在香港的話,我們亦遇過有意與我們經營的業主,但他們均要求我們自己去做室內設計及裝修,並希望有最佳的租金回報。我們卻不這麼認為,而是發揮物業更多的價值。」

Keith又直言,「書匯」的居住密度非常高,但與此同時,他希望植入更多「軟性」的設施,例如在每一層都有共用空間,天台作為戶外空間能夠舉辦BBQ及各種戶外活動:「我們非常明白,目前年輕一代的彈性比以往來得高,因此我們一直在思考香港年輕人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從而著手提供他們想要的設備。例如現時的年輕一代,其實希望能夠與更多人分享生活體驗,分享各種價值感。」

解決年輕人居住問題

政府統計處於今年2月發表《2016中期人口統計》,據報告指出,在77.6萬的15至24歲年青人當中,獨居者僅有1.2%,即約9千人;儘管報告同時指出,除著年齡層的增長,離開父母與配偶或子女同住的百分比有所提升,以24歲年青人為例,錄得4.2%,但其實亦僅有約3萬人,其餘有高達86.9%,仍然與父母同住。

統計數字的年齡標準線只到24歲為止,然而亦多少能反映年青人難以離家尋求居所的困境。Keith認為,「書匯」所提供的,是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我們希望以可負擔的租金,為年輕人提供一種居住方式,至少在一定期間之內,解決了居住的問題,提供一個作為platform的生活空間。」

他又指出,「書匯」目前的宣傳標語是「生活就是分享」,但這並非只是流於口號:「我們以年青的團隊去管理,希望能夠提供一種類似大學宿舍的生活模式。在室內的建築上,雖然我們並未使用非常昂貴的材料,可是在設計及表達的心思上,我們依然盡力展現年青化、活潑及輕鬆的生活環境。對於年青人而言,在『居住』及『生活』以外,是否還能獲得可以接受的價值觀?例如我們請來年輕的藝術創作者,為我們設計不同的生活空間,這已能令年輕人非常欣賞。」

居住文化的轉變

香港樓市由2008年起重回升軌,至此時此刻升勢仍未有放緩跡像,人工物價均不如樓價保值,結果形成了「萬般皆下品、唯有買樓高」的畸型社會現象。十年並非一段短時間,持續了一整個世代的置業困境,甚至改變了年輕人的價值觀。Keith分析指出:「政府推出為期5年的青年住屋計劃,我們卻認為年輕人所追求的,其實不是一份5年的租約。年青人有自己的階梯,可以一步一步向上爬,只是置業太過困難,令他們不再以置業為人生目標,而只是為了做start-up、做『slash族』、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共居生活」、「共住屋」或是政府所稱頌的「光房」,說到底是合租模式,相比置業,住戶需要放棄是長遠具增值能力的私人財產及需要共用設施。Keith則認為,像「書匯」這一類型的共居空間,至少能解決現時香港的「劏房」問題:「若要比較的話,香港市面上仍然有很多環境差劣的劏房,而有女性住戶來參觀過我們的間隨及環境後,即會發現不論安全及整潔度也比其他劏房來得優勝。事實上,社會上仍有很多年青人有實際的社會需求,如果我們在空間的數量及質素上能夠持續改善及增加,在可見將來即能夠令『共居生活』變成文化。」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