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
中國・海外・香港

政府擬立空置稅 無助遏抑樓市


截止去年底,已落成樓宇但仍未售出的私人住宅數目達9,500個,較2016年底升逾五成。

樓市持續亢奮,政府為了打壓樓價升勢,過去幾年已推出不少「辣招」,惟效果不如理想,樓價不跌反升。有鑑於去年底已落成但仍未售出的私人住宅數目錄近萬伙,較去年年初顯著上升,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近日突然一改口風,表示考慮增設「空置稅」。

有消息指,這措施只是針對一手物業。但不少分析都不太看好「空置稅」的成效,且政府若定下的稅率不高,在樓價急升下,發展商更可對此視而不見。與其政府花時間研究「空置稅」,倒不如將此精力花在覓地上,增加供應更好。

財政司長陳茂波近日接受訪問時透露,政府正研究考慮引入空置稅。其實在今年1月時,他被問到會否推出空置稅時,仍指未必適合。可如今他留意到,截止去年年底,已落成樓宇但仍未售出的私人住宅數目達9,500個,較2016年底的6,000個,上升逾五成,懷疑有發展商囤盤托市,個別為追求高價,以「唧牙膏式」招標賣樓,手法極有問題。由於發展商囤積單位,即使政府積極覓地推地,仍無法令市場供應增加。

空置率偏低

據運輸及房屋局資料顯示,截至去年12月,一手私宅中,已落成後仍未賣出的單位數量約9,000伙,較2017年初8,000伙增加12.5%。回看近年的數字,2015年落成未賣的新樓曾低至5,000伙,即近3年間,一手落成單位未售出的數量,足足增加80%。差估署資料亦顯示,近年私人住宅空置率低企,由2012年的4.3%,一直下降至去年的3.8%。本港的空置率可謂處於極低水平。

有消息指出,政府打算針對一手樓出招,以增加供應,考慮手段包括徵收物業空置稅、在賣地合約加入條款,要求發展商於單位落成後若干時間內,賣出若干單位。至於具體細節,仍需進一步研究。而增加賣地條款,因只需在合約列明,毋須經立法會審批,較為簡單直接。如落實的話,政府會於將來賣出土地項目中推行,而已賣出的土地項目則不適用。

陳茂波透露,政府正研究考慮引入空置稅。

落實措施困難

測量師學會房屋政策小組主席林家輝直言,9,500個單位足足有一個港島康怡花園般大,情況非常誇張。雖就一手樓徵收空置稅「原則是好」,令發展商難以「囤積居奇」,待樓價上升時才放售,但落實時仍有不少困難需面對,尤其如涉及二手樓,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調查,故建議只就一手樓徵收空置稅。

稅務學會副會長崔慶昭亦認為,徵收空置稅可令香港住宅單位供應數量增加,但同時會令香港簡單稅制複雜化,且如何界定為空置,執行上會有難度。「香港不少人士的居住模式是在港住半年、外地住半年,這些是否屬空置?如果豁免的話則會增加行政上的麻煩。」他認為,要解決樓市失衡,必須由根本著手,增加土地供應。

地產及建造界議員石禮謙更反對任何形式的空置稅,指業主可用便宜租金租予親人避稅。他又說,發展商買地是為出售物業,囤積之談不切實際,稅項亦無助解決樓市問題,認為政府不能只靠稅收解決問題。

中原集團主席施永青亦指出,如今香港的空置率只有約3%至8%,基本上是低到世界少有,在香港,5%的空置率會被視作正常的自然空置率,現在只有3.8%,可被視作偏低,故認為能透過徵收空置稅而釋放出來的房屋資源會非常有限。而今次陳茂波打算向發展商開刀,向這些一手單位徵收空置稅,希望藉此驅使發展商及早把這些單位推出市場,從而紓緩市場上供不應求的情況,相信未必會達到預期效果。

發展商留待部分物業出租,是否界定為「空置」,實在值得相榷。

政府經常錯估

正如當年政府推出「辣招」的需求管理措施,當時估計若每伙新樓價值下跌100萬元,即相當於幾大發展商損失720億元,結果當然是事與願違,樓價不跌反升。再者,政府並沒有說明這9,500個單位已空置多長時間,因按外國慣例,空置稅是不會一空置就立即徵收,一般都有一段通限期,譬如6個月。

因此,施永青認為,政府應先了解一下在樓宇建成6個月後,還有多少單位沒有推出市場發售,又指數字一定會少於9,500伙。因此,即使空置稅真的有效,社會的得益可能不會太多。再說,空置稅並不能真正增加供應,它只能避免發展商把供應延後而已。

此外,空置稅的成效還視乎徵收的稅率。以外國一般每年只收樓價的1%來推算,對發展商的阻嚇力不足,因香港1年樓價的上落,動輒5%至10%。假設來年樓價明顯看升,那發展商可能寧願交空置稅,也不一定肯提前開盤,以免整體的收益變得更少。

如此看來,政府與其花時間在一些實際效益不大的政策上,倒不如將更多精神放置在物色土地增加樓宇供應上,這樣即使不用再扭盡六壬推任何阻嚇或懲罰的措施,樓價都會因應供應大幅增加而有緩和,效果一定更好。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