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生活專題】推崇綠色生活,香港流行健康飲食


港人推崇包括護膚品在內的有機產品。

健康飲食文化在各地流行,香港亦不例外。「有機」、「純天然」早已成為本港市民耳熟能詳的詞匯,對於他們而言,健康生活不僅是自身需要,也是對環境負責的行為,更是一種新時尚。因此,近年香港不僅從世界各地引進有機產品,本地有機耕種作物多如雨後春筍。

撰文  蘇梓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對有機產品的消費金額持續增長。2016年購買有機食品的受訪者比 2015 年的人數2.3%,在購買有機食品的頻密程度方面,表示「每天購買」有機食品的受訪者有3.2%,相比2015的人數多出一倍。至於香港有機產品的主要消費群,以40至50歲的中年人最多,其次是30至40 歲的人群。

有機消費持續增長

居住於喧囂都市,香港人十分注重自身及環境的健康,日常三餐,對食材的選購頗有要求,例如要新鮮、時令或有機,加上國際潮流的影響,本地漸漸多了有機的農產品和日用品。

市面上的有機產品,很多來自於本地的超級市場、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但近年市民多了直接從農場或網絡訂購產品。有機資源中心總監、浸會大學生物學系教授黃煥忠教授指,這反映出消費者更希望小型有機商戶能夠就有機產品提供更多的資訊和貼心服務;另一方面,網絡訂購則可為小型有機商戶提供更多的營商空間。香港本地有機商戶憑藉對產品的熟知度和良好商譽,可以開拓網購并吸引中國地區消費者。

調查還發現,除了有機食品外,市民對有機的護膚品、化妝品、家居護理用品的關注度亦有明顯增加。有機產品的消費群過去以個人健康安全為主導因素,近年發現出自環境保護的購買心態漸成風氣。
 

銷售渠道待拓寬

說到本地有機農業,因銷售渠道不足而難有長足發展。去年有項調查顯示,全港有機蔬菜每日產量約6公噸,僅佔本地蔬菜總產量不足3%,因此造成有機蔬菜「物以罕為貴」、價格高昂的現象。還有機農戶透露,協助其銷售蔬菜的蔬菜統營處不時出現退菜情況,數十斤有機菜隨時打回頭,令農戶心血付諸東流。有本地農夫就曾因不滿菜統處退菜,在網上發起免費送菜行動抗議。農夫向媒體表示,本港有機農產品市場狹小,導致農作物豐收後導致供過於求,容易導致虧損。由此可見,香港有機產品市場雖具潛力,但銷售渠道不足,令產品未能到達消費者手中。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總監黃煥忠教授則認為,本港有機農產品市場有潛力,而且不覺得本港有機市場較狹小,問題在於市場缺渠道銷售。本地有機菜只佔整體本地蔬菜產量很小一部分,香港傾向購買有機產品者一定可以消化這些有機菜。但有機農夫缺乏渠道售賣有機菜,消費者則缺渠道購買有機菜,結果就造成浪費,因此香港應該開拓更多有機農產品的銷售渠道。 

推崇有機食物的消費者,多以健康為目標,比如調理身體和減肥等。因此他們相信,長期戒食對身體不利的食品,以及利用天然的食品,能夠促進身體的修復機能,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但另一方面,由於有機食物提倡原汁原味、減少或不使用添加物,它們予人的口感多是單調和寡淡無味,從而不那麼吸引食客。有香港有機餐廳的廚師提到,若想讓有機食物既容易入口又有營養價值,其實並非易事,這需要經過很多道工序。惟目前香港消費者仍相對缺乏這類知識,並且無閒暇去處理有機食材,這也是有機食品尚未能大規模融入本地人生活的一個重要原因。

茹素漸成氣候

除了推崇天然和有機食品,香港的素食風氣也日漸濃厚。市民意識到素食尤其是植物性蛋白質對身體健康和環境都有更大的好處,飲食遂由多肉少菜漸趨多菜少肉,並且更留意標榜提供素食的店家。而隨著網絡媒體傳播越來越多的有關食品健康和食品安全的資訊,人們也更深入了解食品行業的真相,開始有意識地減少攝入加工食品、紅肉、重金屬污染的海鮮以及集體養殖的肉和蛋。
去年有媒體發表有關香港素食發展趨勢的報告,指素食在香港最初只是一種「趕時髦的飲食」,經過各種動物保護組織的宣傳,素食與維護動物權益相結合,加上越來越多的醫護人員、營養師,以及名人的現身說法,素食在本港逐漸成為一種對自身健康、對環境友好、對動物慈悲的可持續生活方式。5月,香港知名素食店Green Common推出素漢堡扒Beyond Meat,全由植物蛋白構成,但它不僅具有牛肉漢堡的質感,更利用紅菜頭製造「牛肉」帶血的效果,營養價值比肉漢堡扒有過之而無不及,甫推出市場就大受歡迎。

Green Common創始人楊大偉,也是社企Green Monday(「無肉星期一」)創始人,大約5年前將這個已在歐美國家盛行的生活方式引入香港,帶動港人茹素的風氣。他曾表示「哪怕一周只有一天,你也能減少碳排放,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在各界的努力下,香港的素食餐廳由2013年的130家增至2017年的400多家。

而楊大偉引進的Beyond Burger,曾受李嘉誠、比爾·蓋茨等巨富支持,並將香港作為美國外首個上市的地區。英國的健康三明治連鎖品牌Pret a Manger也對香港素食蓬勃發展表示肯定和支持,把香港作為英國以外首個推出Veggie Pret的地區,并在本港連續三周創下銷售記錄。

少食多餐成潮流

事實上,和其他國家的飲食文化相比,傳統中餐更偏向「素食友好」,對蛋奶(例如乳酪)的依賴遠遠小於西方國家,所以國人的餐飲習慣由肉食過渡到蔬食相對容易。尤其近年在西方,紅肉、培根等已與致癌物劃上等號,蔬菜水果則與「乾淨」、「有機健康」等正面詞匯相關聯;特別是社交網絡的興起,令層出不窮的食品醜聞被曝光。種種因素影響下,整個中國包括香港的素食市場取得飛速發展。

由於接觸社交網絡的大多是年輕人,所以吃素開始在本港年輕一代盛行。這與過去香港茹素人士主要是長者或有宗教信仰者不同,如今多了年輕人的力量,素食慢慢成為主流,繼而成為一種時尚。不僅素食餐廳越開越多,就連學校飯堂也開設素食餐,港人由孩童開始,就得以有機會關注並喜歡上這種綠色的生活方式。

港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都會進食多於三餐,多以下午茶為主。而這多出來的一餐,以各種零食、糕點等小食為最常見,而這還未把宵夜、運動前後的進餐計算在內。2014年北美就有相關研究指出,有41%的當地受訪者當在過去30天內,至少有一次以進食零食來取代晚餐。在「美食之都」,香港,下午茶屬「家常便飯」,更不消說咖啡、奶茶、朱古力等各種富含卡路里的飲料,時常在正餐以外被消遣。可見現代人的生活中大多離不開進食零食與小食的習慣。然而林林總總的小食之中,究竟有多少才能稱得上「健康」?對於這個問題,人們在進餐時似乎很少考慮過。因應健康飲食的潮流,香港許多餐廳不失時機地退出了輕便餐,供消費者當作下午茶或宵夜,例如沙律以及卡路里較低的糕點。至於日常食品中,有「低糖」、「低脂」標籤的則愈加受歡迎。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