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國際視野】中國體育消費抬頭,市場規模衝五萬億


恒大足球學校等體育培訓機構近年應運而生。

在世界體育消費市場上,中國的貢獻不可小覷。隨著中國物質水平的提高,國民對優質生活的追求也多元化,體育運動因而受到熱捧。龐大的消費力量使體育經濟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推手。與此同時,體育產業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產業扶持政策密集推出,民間資本聚焦體育。體育產業,未來有望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

撰文  蘇梓

目前,中國的體育消費正不斷呈現出新的特徵:騎行、游泳、垂釣等運動項目受到追捧,滿足特定人群個性化需求的運動項目正逐漸成為熱潮;女性體育消費市場開發存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體育用品則呈現全齡段消費,其中80後人群成為體育消費的「黃金一代」,而且差異化與專業定製的服務需求湧現;戶外運動逐步轉變為大眾消費品,因此推動旅游、休閑、自駕等市場的需求進一步加大。

體育市場空間大

根據國內商業體育內容提供商「懶熊體育」統計,去年一年,中國體育相關創業公司投融資或併購事件共發生188起,其中公開融資金額的有166起,資金總額約100億元(人民幣,下同),體育類創業融資可謂如火如荼。

1月中旬,在廈門召開的全國體育產業大會上,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長丁世忠表示,中國有將近14億人口,2016年銷售3億雙運動鞋;而美國差不多3億人口,卻銷售了3億雙運動鞋,可見中國體育市場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

自2010年以來,中國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從2010年的2,200多億元增至2015年的近5,500億元,年均的名義增長率接近20%,是同期GDP年均名義增速的1.8倍。體育產業佔GDP的比重也從0.56%上升到0.8%。照此趨勢,到2020年,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將輕鬆超過1%。有經濟學者預計,體育產業的增加值,到2020年、2025年、2030年將分別達到1.1萬億、1.9萬億和3.2萬億元。上海體育學院教授黃海燕分析,中國的體育產業總規模增長符合預期,完成5萬億的目標指日可待。

此外,根據《經濟學人》2017年發布的中國體育產業專題報告《中國開賽——崛起中的中國體育健身產業》顯示,目前中國消費升級正在悄然進行中,而體育類消費也隨之迎來了最大的市場紅利。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體育健身市場規模接近約2,168億美元,其中體育產品和裝備的消費佔到近70%。

經濟轉型新動力

中國各項體育運動爆發迅速,馬拉松、自行車運動等,賽事和參賽人次也在迅速增加。今年1月,國家體育總局、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聯合發布了《馬拉松運動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馬拉松運動產業規模將達到1,200億元;到2020年,全國馬拉松賽事場次(800人以上規模)達到1,900場。有國家體育總局官員向媒體表示,2018年馬拉松賽事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有很大的增量,上述規劃的發布,也便於調動更多力量推動馬拉松發展。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談到體育產業時則指,發展體育產業是供給側結搆性改革的重要內容。同時體育產業可以融合一產,二產,三產,可以帶動別的產業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實現轉型升級。體育產業有發酵的效應,所以在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體育產業對經濟的轉型升級將是一個強大的新的動力。

產業發展不平衡

趙勇還表示,體育產業這幾年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勢頭強勁,但是中國跟體育強國相比,差距顯而易見。體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首先是規模不大,2016年中國體育產業的規模是1.9萬億,產業增加值同期GDP的比重是0.9%,體育產業要成為支柱產業,這一佔比至少要達到4%。

資料顯示,2015年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約0.7%,2016年該比重提高了0.2個百分點。不過體育產業最發達的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大約佔GDP的1%至3%,美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3%,是美國十大產業之一。

其次是中國目前的體育產業結搆不佳,裝備制造業佔的比重太大,體育服務業佔的比重太小。最新發布的2016年數據顯示,從國家體育產業內部結搆看,體育用品和相關產品制造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44.2%。體育服務業的增加值比重為55%。公開資料顯示,近年美國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家體育產業增加值在80%左右。

第三個問題是區域發展不平衡,國內有的省,體育產業規模還不及一些縣級市的大;四是產業經濟效益低,以體育裝備企業為例,缺少代表性的品牌,而這類品牌大多為外國企業所掌握。

體育供給待提升

根據2015年所做的第四次全民健身狀況調查顯示,中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口佔總人口比例三分之一,其中城市居民和農村居民參加鍛煉的人口均有顯著的提升。20歲及以上人群中,有四成人口有過體育消費;人均年體育消費超過900元,比上一次調查提高50%以上。

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快速發展的背後,是伴隨收入水平提高而產生的更加強烈的健康意識。在20歲及以上人群參加體育鍛煉的目的中,提高身體素質、防病治病、減輕壓力調節情緒、減肥等,都是明顯圍繞健康的需求,佔60%以上。再加上增加體力活動、健美等與健康關聯緊密的需求,比例上升到了80%。

儘管需求如此旺盛,中國體育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卻仍遠遠低於發達國家2%到3%的平均水平,甚至低於巴西等國家。從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原因看,只有2%的人由於認為「沒必要」而不參加。換言之,高達98%的被調查者都認為體育鍛煉有必要,但不鍛煉的最大原因是「沒時間」,這顯然是缺乏必要的運動常識。這也反映出,在中國,體育的供給沒有以適當的方式,讓人們認識到時間並非鍛煉的制約因素。第二大原因是「沒興趣」,也與體育供給的方式比較乏味枯燥有一定關係。至於第三大原因,則是缺乏場地設施,反映出場地的供給存在短缺。有普查數據顯示,中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有1.46平方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甚大。
 

體育培訓市場熾熱
國家體育總局在《體育發展「十三五」規划》中明確提出,到 2020 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將超過 3萬億元,體育服務業佔比將超過 30%,其中體育培訓行業佔體育服務業的比重約為 20%,因此2020 年體育培訓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2,000 億元。
在行業高增速和國家政策的引導下,資本迅速涌入體育培訓市場。例如 大足球學校自 2012 年建校以來,累計投入超過 20 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6 年至今共有 28 家體育培訓創業公司獲得融資,規模從100 萬到 3 億元不等。資本助力下,體育培訓市場火熱依舊。
2017 年,蘇寧青訓合作學校和培訓網點覆蓋江蘇省,並計劃未來 3 年內覆蓋全國;萊茵體育、國旅聯合、奧瑞金等也有相應布局;而專注擊劍培訓的萬國體育,目前已經在北京、佛山、深圳等地開設了11 家擊劍中心、一 家綜合體育中心,在冊會員共計逾 3 萬人,累計培養會員逾 10萬人。

政府扮演有力推手

早在2015年,體育總局就有官員表示,中國已是體育用品的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人均體育消費只相當於全球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關於中國如何發展體育產業,趙勇強調,目前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是兩個動力,一是政府的動力,二是市場的動力。目前市場的動力還顯得比較弱,市場資源配置還不充分。
他表示,企業是創造財富的源泉,要培養頂級的企業家和頂級的體育大企業。很多企業很有潛力,要重點支持發展,要抓好政策落實,使政策變成環境,變成創業者和企業家的定心丸。

另外,從鼓勵體育產業發展的國家「46號文」發布至今已3年有餘,期間又陸續發布了關於馬拉松、冰雪運動、自行車運動等具體項目引導發展的政策,還推出一系列鬆綁政策。總體而言,政策的思路都在圍繞激活體育市場、激發民間資本和社會主體參與體育行業的積極性方面。在鼓勵和活躍體育市場投資方面,政府也在因勢利導,比如國家體育總局與中國工商銀行等4大銀行以及相關金融單位,就金融支持體育產業發展分別簽訂了合作協議。「十三五」期間,上述4家商業銀行將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8,000億元的授信額度。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