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科大李澤湘教授 獻議港深莞建新矽谷


瑞銀宣布將與李澤湘教授創辦的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合作。圖左為瑞銀財富管理大中華區主管盧彩雲。

中央提出推動內地與港澳特區的深化合作,研究和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以香港和澳門的獨特優勢,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大灣區涉及十一個城市,逾六千六百萬人口,如何分工合作是一大挑戰。科技大學電子與電腦工程學系教授李澤湘,月前在一個論壇上提出,香港、深圳與東莞組成的創新圈,可以發展成媲美矽谷的創新產業經濟帶。

瑞銀與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月前舉辦「回歸廿載:啟發全球經濟新趨勢」論壇,探討如何捉緊並善用當前金融、創新科技、人工智能及機械人市場呈現的各種商業與投資機遇。

美國舊金山(三藩市)是灣區經濟發展的表表者,其核心矽谷是全球趨之若鶩的創新中心。李澤湘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地帶是香港、深圳和東莞,香港是國際都市,深圳是中國的矽谷,而東莞是世界的工廠。這三個地方優勢互補,將會是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點。

大灣區媲美舊金山

他自言,在香港產學研結合探索了20多年,最近10年在東莞的松山湖創辦了一些公司,再加上機械人產業基地,同時也創辦機械人學院,所以走的是產學研結合的路。「大家可能覺得這是老生常談的問題,但是真正要做這一點真不容易,過去深圳做了很多努力。但是深圳的大學和深圳的產結合起來,我覺得還沒有做到這一步。倒是香港科技大學的一些學生跟科研,跟深圳的產業結合起來,產生了一系列不錯的成果。」

他認為香港、深圳、東莞具備世界最完整、最具競爭優勢的製造業體系,有3億多的中產的本土市場。三個城市優勢互補,各具特點。「我們從創意到批量的速度,跟舊金山的矽谷比起來,至少是它10倍的速度,而且是1/10的代價。所以說這個競爭優勢把它發展到極致,這是我們了不起的競爭優勢。」

李澤湘認為,在智能時代之下,晶片技術、機械人製造、人工智能技術,以及生命科學「四個輪子」,將是驅動大灣區、驅動智能時代發展最有力的發動機。「技術性的革命,我們叫顛覆性的技術,現在也出現了,這是智能技術、智能時代。智能技術、智能時代有很多種稱呼,有人說是AI時代、有人說是機械人時代、有人說是數字時代,都沒有關係。這裡面主要包括芯片技術的突破,機械人與智能製造的突破,人工智能技術的突破,還有就是生命科學也已經數字化了。」

產出大批優秀企業

他預期大灣區將出現一大批優秀企業,知名的世界品牌,包括智能產品與系統,從芯片傳感器到人工智能軟件的應用,物聯網可穿戴,AR、VR、無人機等等,也包括機械人與智能製造的技術,改革傳統製造業,會出現無人機、無人船,所有無人的東西。創新企業要發展起來需要「人」,尤其是智能時代的科技人才。香港有很多專業的人才,社會對金融、律師非常看重,但對科技、創業的文化並不多。李澤湘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從根本解決,他建議香港創立一批新型的科技中學。

對於建造大灣區新矽谷,李澤湘提出了三個小目標。首先,香港應該成立機械人與人工智能協同創新中心,把國外的優秀人才吸引到香港跟深圳來,培養相當規模的機械人和人工智能的技術人才。通過不同行業融合起來,打造這些技術的孵化的前期,為香港實現工業4.0、再工業化,提供技術支撐。

第二個小目標,成立港深莞智能晶片協同創新和產業化中心,聯合解決過去30年沒有晶片的苦頭。在未來10年到20年,有機會重新定義智能系統和智能終端,有了這個「定義牆」,就有可能帶動智能系統所需要的智能感測器和智能晶片等。李澤湘透露,正在整合一些資源進入到香港X科技創業平台,該平台由他與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香港大學陳冠華教授發起的本地科技初創組織。

籲建私立大學推動創新

他的第三個目標,是以創新教育推動創新產業發展,利用香港靈活的機制,建立一所私立大學,以設計思維培養創業人才;可以把這所學校放到核心地區去,服務大灣區,能夠把其他的學校也帶動起來,讓他們的科研成果可以進入孵化器,也可以集成更多的人才知識。最後使得這些技術能夠在香港、深圳、東莞落地。

他指出,香港有很好的大學學者,在論文的發表排名上不錯,但是論文科研成果和產業結合的情況並不理想。「我們走出了一些不錯的例子,也是通過香港科技大學一門機械人設計的課程,就是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的學生在一塊通過動手,學會了一些動手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從這裡面出來了一批創業者,包括像大疆等等。」

李澤湘表示,這個趨勢實際上是在很多美國的高校也都在探尋,蘋果創辦人喬布斯離世後,美國創業者說要更多的喬布斯。新型的創業人才需要把不同的知識整合起來,能夠快速行動。「我們可以看到這些著名的創業者都是有類似的背景,也看到很多世界很好的例子出來,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以吸收借鑒,整個的培養模式將是從傳統的模式轉化到以問題為導向,多學科融合,基於項目的學習,國際視野和品位,只有做到這四點,我們才能夠實現工業4.0,培養不是打造山寨,而是國際品牌的人才。」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