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互補變競爭 逆差再擴大 買人幣資產


《資本壹週》648期 (2018年4月12日)

.現時美國向中國買入十元產品,才賣出二點五元的產品。
.隨着中國向高科技發展,順差只會繼續擴大而不會扭轉。
.人民幣循序升值,投資者應該買大陸資產,樓、股皆可。

互補變競爭 逆差再擴大 買人幣資產
美國挑起貿易戰,兼且似乎得寸進尺,先是對鋼及鋁徵關稅,繼而是五百億美元之科技相關產品,然後再威脅擴大至價值一千億美元的製品。表面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是想收窄美中貿易逆差;實際上,卻是阻止中國藉着「中國製造2025」,持續擴大順差,最後坐上全球一哥寶座的趨勢。

根據美國商務部數字,二○一七年美國貿易逆差年比增加十二點一%,達到五千六百六十億美元,是二○○八年以來最多。當中,貨物貿易逆差高達八千一百億美元,較一六年增加五百七十五億美元;服務則有順差,金額為二千四百四十億美元,較一六年減少三十七億美元。

淨計中國,貿易逆差則為三千七百五十二億美元,年比擴大八點一%,並且創出歷史新高;當中,中國是美國最大進口來源國,金額五千○五十六億美元,以出口計則為第三大,僅次於加拿大及墨西哥,金額一千三百○四億美元。以此比例計算,簡單而言,即是美國向中國買入十元產品,才賣出二點五元的產品。

翻查資料,美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已持續了近五十年。首次出現於一九七一年,之後除了七三、七五年錄得小額順差,其餘年份均為逆差,而且趨勢是不斷擴大。當中,一九八一至八七年和一九九一至九八年為兩個高速增長期,分別增長了五點八二和一點五五倍,美國由此成為全球貿易逆差最大、同時資本淨流入最多的國家。

長期「入不敷支」,美國靠甚麼去維持?答案就是發鈔、發債。美國作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美元可謂世界通行;換了是其他國家,想發鈔便需要同等價值的資產作基礎,美國則只須不停印銀紙、不停發債券,而中國以貿易順差賺回來的外匯,就正正拿了去買美債,成為美國最大債主。依此看來,究竟是中國賺了巨款,還是美國撿了便宜?

全球第一
雙方本來相安無事,美國一直坐享其成——坐享中國產品價廉物美的成果,然而,本身是生意人的特朗普,卻看到了未來趨勢的不對勁——中國來勢洶洶,美國的全球一哥地位,很快便會被取替。

事實上,早於一六年,國際貨幣基金(IMF)已經指出,以購買力平價(PPP)計,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佔全球GDP的十七點一%,超越美國的十五點八%,兩者規模皆遠遠超過了排名第三到第五的總和——分別是印度的七%、日本的四點三%,以及德國的三點四%。

根據IMF的資料,去年美國GDP為十九萬三千六百億美元,中國則為十一萬九千三百億美元,假設美國經濟增長保持在百分之二點七,而中國則保持到百分之六點五的增長,中國便會於十一年後爬過美國的頭。

製造強國
這還不特止,正如以上簡單計數,現時美國向中國購買十元產品,才賣出二點五元的產品;依照目前勢頭判斷,未來很可能購買二十元產品,才賣出二點五元的產品,甚至是購買三十元產品,才賣出三元的產品,這才是最「大鑊」者。

因為暫時而言,美國與中國的製品,主要仍然是互補性的,並非競爭性的。然而,中國經濟正在轉型,製造業正在向高端科技發展,更制定了目標——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要把中國建設成為引領世界製造業發展的製造強國,而《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就是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計畫提及的十個優先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核能或可再生能源電力裝備、農機信息整合系統、新材料,以及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正是美國近日祭出擬對中國價值五百億美元產品徵稅的項目。特朗普的用意,還不已經盡顯露?

不歸之路
不過,即使特朗普如願以償,美國減少了從中國進口,只買入最低端的五%,以及最高端的五%,餘下的九十%製品,也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譬如勞動密集工業已遷往的越南,以至印度等,難以在本土製造中補回。

且看美國商務部數字,美中貿易逆差二月份大幅收窄了百分之十八點六,至二百九十三億美元;當中,對中國出口持平,自中國進口則下跌十四點七%,惟整體計,貨物及服務貿易逆差仍然按月擴大百分之一點六,至五百七十六億美元,已經連續六個月增加,創出二千年以來最長升浪之餘,也是自二○○八年十月的六百○二億美元以來最高月度貿易逆差。以今年首兩個月計算,美國貿易逆差總額更加高達一千一百四十三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擴大了二十三%。

事實上,過去幾十年,中國價廉物美的出品,逐步令美國放棄了本土的製造業,已經踏上不歸路。假設產品分為十級,一級是最簡單的產品,譬如原材料,包括煤、鋼、礦,以及種出來的農作物,十級則是最複雜的產品,即是高科技。起初,中國只是生產一級物品為主;其後逐步發展,開始生產簡單的工業製品,例如玩具、衣服等;再之後,又向更高級的物品延伸,造化工、船舶、飛機;現在就連武器、衞星等,大陸都發展出自己的技術。

反觀美國,隨着當地消費者已習慣了中國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價廉物美製品,中間的製造業已經節節敗退,如今可謂全然被毀,現時才來亡羊補牢,實在為時已晚,根本沒得返轉頭。就連晶片、手機鏡頭等,以前可向韓國、日本購買,逐漸也被中國貨取代,且看一眾內地手機設備製造商近年正急速冒起。

美國本來只靠最高級的服務業,已經不愁生意,可是中國就連這一瓣,都來摻一腳。譬如海航,做「刁」一買一賣似模似樣。未來美國可以怎樣補救?靠服務業?但做「刁」做得幾多?靠文化業?荷里活電影又可以賣得幾多?

所以,特朗普一定要反擊,儘管不可以令北京停止補貼「中國製造二○二五」產業,但也會企硬,讓全世界知道發生了甚麼事,到時他豈止不會甩掉農民以至「藍領」的選票,分分鐘更因此而將他從「婚外情」等醜聞中救回來。

不怕競爭
至於特朗普的下一步,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令美元貶值是唯一方法,可增加到競爭力,同時以市場力量逼使人民幣大幅升值,好像八十年代的日本一樣。不過,今時今日的中國,與當年的日本大不相同。第一,日本是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要聽美國的話;第二,日本當年已經向高科技發展,跟美國製品直接競爭,包括電子、汽車等。

最重要是,經過過去十年的經濟結構調整,中國出口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經從○七年的三成七,拾級而下至去年的不足兩成,相反,內需成為了內地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十四億人口的市場,威力不言而喻。

就連最低端的原材料行業,例如鋼鐵、煤碳、水泥等,亦經歷了供給側改革,去除了過剩的產能,汰弱留強——淘汰了內地規模較細的公司之餘,就連外地的同業也被拖了下來,留下的就是國企級的巨無霸。

其實,金融業的情況也差不多,經過幾年的去槓桿,即使大陸一如特朗普的算盤,開放市場,亦不怕外來的競爭,因為中資公司尤其是國企已養到很大,兼且透過香港學習了國際的一套。且看強如滙控,在內地的發展亦不甚了了。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上宣布開放汽車市場,實在有點叫人意外,因為換句話說,內地車廠已經無懼外資入去競爭,相反,更具實力反攻海外市場,而全球汽車製造養着很多人,今番有好戲看了。

因此,本欄維持原判,認為今次貿易戰的結果,是美元貶值,人民幣則循序漸進升值,投資者宜買大陸資產,樓又好,股票都好,總之有生產力的中資公司也要買。

特朗普似乎預視到,美中逆差只會愈拉愈闊。

《中國製造2025》的優先發展領域,正是美國擬徵重關稅的項目。

習近平既宣布降低關稅,又聲言開放市場,只因內企已經不怕外來競爭。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 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