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中美貿易戰警號未解除


中美貿易談判正式落幕,雙方已達成共識暫停貿易戰,且互相停止加徵關稅。

持續近兩個月的中美貿易戰終宣告暫停,中美雙方發表聯合聲明,並達成六項共識,其中包括中國提高採購美國農產品及能源,圖藉此降低二千億美元中美貿易逆差。然而,美國對中國的出口本身只有千多億美元,僅靠增加出口農產品及能源,美國是難以達至減少貿易逆差的目的。再加上是次會面中,高科技範疇及人民幣匯價兩大爭議上,中美仍未取得共識,故此,今次所謂的「停戰」,相信只是短暫性,而今次的協議亦是似有還無,說到底,畢竟中美貿易的問題癥結仍未得到解決。

受到各界關注的中美貿易談判正式落幕,最大的成果自然是雙方已達成共識,暫停貿易戰,並且互相停止加徵關稅。雙方於上週六(十九日)發表聯合聲明,宣布達成六項共識,其中包括中國將會大量採購美國商品及服務,有意義地增加美國農產品和能源出口,藉此收窄美國總統特朗普大肆批評的巨大貿易逆差;同意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合作,鼓勵雙向投資,並努力創造公平競爭營商環境。雙方將繼續保持高層溝通,積極尋求解決各自關注的經貿問題。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直言,中美不會打貿易戰,形容是次是「積極、務實、富有建設性和成果」,雙方在經貿關係達成協議,認為是「雙贏」。之前便有報道指,美方要求中方在二○二○年之前,減少貿易順差二千億美元,即約一萬六千億港元,但被中方拒絕。

美國財政部長姆欽則形容此次僅為暫停貿易戰,亦拒絕證實中國是否同意減少貿易逆差二千億美元,只是預期協議可令美國農業今年的銷量或增加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能源方面則增加一倍的購買數量,估計於未來三至五年,平均每年的能源產品購買為五百億至六百億美元。

難大幅減逆差

然而,協議雖已達成,但是若以為只是單靠進口美國農產品及能源,便可以解決龐大的貿易逆差問題,那實在是痴心妄想。據美國商務部數據,去年中美貿易逆差達三千七百五十二億美元,按年增加二百八十二億美元,更是創新高紀錄。去年中國仍是美國進口的最大來源國,總額達五千零五十六億美元,可是美國貨品出口到中國的金額僅得一千三百零四億美元。

劉鶴(右)直言,雙方在經貿關係達成協議,認為是「雙贏」。

換言之,若要減少貿易逆差二千億美元,美國進口中國的所有貨品至少要翻倍,才有機會達到目標,更遑論只是靠農產品及能源。瑞銀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亦認為,單靠中國增加由美國農產品和能源產品進口,遠不足以將中美貿易順差減少二千億美元。

觀乎美國對華輸出項目以農產品為最多,其次便是飛機、機電產品及汽車等。去年,中國進口美國農產品約二百四十一億美元,佔總農產品進口金額的一成九。假設只是按姆欽所講,農業今年銷量或增加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農產品進口金額亦最多只是增加至約三百三十七億美元,與二千億美元的目標實在是相距甚遠。

即使以第二進口產品飛機為例,美國波音公司現時已有四分之一的飛機是賣往中國,但截至去年,波音在全球積存的訂單便有五千八百架飛機,預料需要七年時間才能完全付運。儘管波音公司曾宣稱,可以稍為調動生產線,讓中國一年內可多買十架飛機,協助減少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可是,一架波音飛機價值一億至三億美元,每年多買十架也只是增加數十億美元而已,距離二千億的數字仍是非常遙遠。

能源進口額細

再以天然氣為例,中國在今年二月與美國簽署首項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的長期合同,商務部長羅斯在三月時提到,中國可向美國進口更多液化天然氣,減少兩國貿易逆差。但是即使中國願意購買更多,美國恐怕亦無法提供。皆因現時美國只有兩座液化天然氣輸出工廠正在運作,另四座最快要到二○二○年才能投產。若按現時天然氣價格計算,而中國將美國所有可輸出的天然氣全數包攬,最多亦只值二百億美元,與二千億美元的逆差削減目標相比只是杯水車薪。最重要的是,美國也絕對不會這樣做,因這等同於中國掌握美國的天然氣市場,故此中國最終能買到的比例亦只會更少。

中興通訊或要面臨十三億美元的罰款。

針對科技發展

另一方面,中美另一重要「戰場」知識產權上,在今次的協議中,僅提及重視知識產權保護,同意加強合作,惟沒有更多具體措施,諸如美國制裁中興通訊(00763)、要求中國停止向《中國製造二○二五》計畫的先進技術領域提供補貼等,均沒有在聲明中著墨。其後於週二(二十二日)美國總統特朗普指出,為了給中國一個人情,美國將取消對中興通訊銷售禁令,但中興則被要求大規模調整管理層及董事會,以及達十三億美元的罰款,但協議亦未完全落實。顯然中美的科技角力亦未得到實質的緩解。

事實上,美方一直都想假借貿易戰之名,實際上是想打一場科技冷戰,扼殺中國科技發展。美國的科技雖在全球有優先的地位,不過,中國近年的科網發展來勢洶洶,已有從後追上的可能。如在去年底,中國科技巨頭騰訊(00700)的市值一度突破五千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的Facebook,成為全球第五大公司。有關消息震動美國媒體,因長久以來,美國人都認為他們的科技領先中國,而中國的科技公司只是在模仿矽谷的企業。

而在人工智能的科技方面,據烏鎮智庫《全球人工智慧發展報告》,中國亦有急起直追的情況,例如在無人駕駛方面,報告認為美國大約要六至七年時間實現L5級(極限狀況下)無人駕駛車輛的銷量達到一百萬輛,而中國則大概需要七至八年,差距也就一年多。人臉識別滲透上,報告認為中國或只需要兩三年,人臉識別的滲透率就能達百分之五十,而美國至少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美方預期,是次協議可令美國農業今年的銷量或增加百分之三十五至四十。

匯率問題未解

有見中國科技發展速度驚人,於是特朗普有意在科技領域上實行「美國優先」政策,遏抑中國發展高科技,拖慢其從後居上、經濟總量爬過美國頭的步伐。一邊廂要減少美國買中國的高科技產品,另一邊廂同時也要減少美國賣高科技產品予中國,以免技術轉移。

此外,劉鶴今次訪美,亦未觸及整場貿易戰興起的另一核心──人民幣匯率的問題。美國近年貿易赤字嚴重,美國政府一直認為當中一大原因是人民幣遭低估,故一直希望可以人民幣升值,以減少對中國貨品的需求,從而縮減當中的逆差。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前所長伯格斯騰(Fred Bergsten)曾估計,若人民幣上升百分之二十,可減少美國五百至一千美元的貿易赤字。

近日更有消息透露,今年下半年中國或推出以人民幣結算的原油交易,這正是直接威脅美元的行徑,因此一直找機會「抨擊人民幣」。如特朗普上月就發文指摘俄羅斯及中國讓本幣貶值,他在Twitter上就推文指:「在美國持續加息的同時,俄羅斯及中國卻在玩貨幣貶值遊戲,這是無法令人接受的!」而今次貿易戰,外界亦認為美國的終極目標正是要中國政府讓人民幣進一步升值,以重演八十年代日本的廣場協議。

人幣升幅有限

在前車之鑑下,雖然人民幣匯率走強,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帶來更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匯率走強後,市場預期明顯改變,資本外流壓力減輕。但考慮到匯率大幅波動對市場的副作用,以及人民幣若突然大幅升值,短期內會加大出口企業匯兌損失,進而降低企業出口意願,從而打擊中國的出口貿易;長期亦會讓中國製造的價格優勢進一步喪失,最終損害中國的實體經濟。

雖然不排除中國在未來或會再容許人民幣升值,讓中美有一個下台階達成協議,但相信中國的升值行動只會循序漸進,配合經濟發展。事實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去年發布報告稱,相較於美國的短期基本面,美元被高估了,反而歐元、日圓和人民幣估值與基本面基本一致,因此人民幣升值空間並非如美國想像般大。故雙方在未來能否就匯率問題達成任何的協議,相信是很大的疑問。而在這兩大爭議仍未有共識前,今次的協議確是似有還無,對解決中美糾紛問題幫助不大。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