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
博客・吳老闆筆記・資本政經

國指勢破頂 林鄭宜止蝕


《資本壹週》636期(2018年1月18日)

.恒指創出歷史新高,國指亦相信可在第一季破頂。
.需要小心股市調頭風險,當中可以留意兩大訊號。
.律政司司長僭建風波愈燒愈烈,林鄭宜止蝕換人。

國指勢破頂 林鄭宜止蝕
過去一個星期,港股繼續熱火朝天,恒指繼上週五(12日)創出連升14日的最長升市紀錄後,本週二(16日)再創出收市新高紀錄,翌日更扭跌為升,並創出歷史新高31,983點。乘着如此大好形勢,H股指數隨時可在第一季破頂。

恒指得以突破歷史高位31,958點,內銀股可謂居功至偉。事實上,四隻成分內銀股,包括建行(00939)、工行(01398)、交行(03328)及中行(03988),市值佔恒指的比重,合共高達一成六,更甚於騰訊(00700)與滙控(00005)。因此,內銀一升,恒指就衝了上去。

且看本週二,四隻內銀成分股升幅介乎2.45%至3.70%,合共貢獻恒指接近200點;當中,建行更加突破8元大關,創逾7年新高,單一股分推動恒指上升99點,翌日強勢有餘未盡,進一步升至8.19元,此外,工行、中行亦創1年新高。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隻內銀股的H股,比起A股仍然具有頗大折讓,最少的工行,都達15%;最大的交行,更逾20%。而A股金融股備受追捧,工行(601398.SH)、建行(601939.SH)均創歷史新高,牽動相關H股追上。

事實上,國指升勢猶勝恒指。本週二恒指升1.81%,國指升2.54%;本週三恒指升0.25%,國指升0.64%。隨着恒指已經破頂,相信國指今季之內可追落後創出歷史新高。

若資金流出騰訊要小心
際此一片喜氣洋洋之時,投資者亦須小心股市調頭風險,當中可以留意兩大訊號。第一,是資金的流向。港股從去年到今年年初的急升,全靠資金源源流入,當中大陸資金功不可沒,比起傳統基金行得更前。且看今年以來,透過港股通流入的滬深南向資金,日日都錄得正數,除了1月11日的17.70億人民幣及本週二的19.62億,其他日子均超過20億,最多是1月4日的40.08億,本週三亦不遑多讓,達到39.98億。此外,相信近日來自「孖展」入市的金額不少,所指的並非是券商的「孖展」,而是銀行。

數最具指標性的股分,非騰訊莫屬。假使看見備受追捧的「股王」有資金流出而不再流入,大家便須注意。好像11月下旬騰訊突破440元不果後調頭回落,輾轉下跌至366元才拗身而上,至今屢創歷史新高,達449元,如果當時調整後沒回升,相反是跌完一浸,再跌第二浸,就可能是大市回落的徵兆。

港開發商股 可能是藍燈籠
第二,則是「藍燈籠」的出現。傳統上,牛市去到尾聲,便會雞犬皆升,全民皆兵。即是無論藍籌,抑或三、四線股分,甚至仙股,全部都升。而細價股的上升,就是大市升到最尾的訊號。

不過,現時中港兩地監管機構睇得甚緊,資金都不敢流入細價股,細價股的指標性已變得很弱;相反,隨着今次牛市的升勢,一直都十分不全面,集中在大價股身上,因此,當一些本來紋風不動的大價股都上升,便可能是「藍燈籠」。

事實上,去年恒指升了36%之多,但只有24隻成分股跑贏大市,升幅更主要來自6隻倍升股的貢獻;以過去連續5週升市計,每週亦只有不足一半成分股跑贏恒指,連同本週迄今計算,僅有萬科(02202)連續六週跑贏,至於五週跑贏的,亦只有港交所(00388)、國航(00753)及建行。

從前,大市升,本地地產股必定升;可是,如今卻不盡然。究其原因,就是其市場佔有率已不復再,因為近年多了中資來搶——投地幾乎佔了半壁江山,新盤的佔有率未來也將拾級而上。因此,收租股在今次升市的表現,猶勝開發商。既然如此,當本地開發商股出現升勢時,可能是「藍燈籠」也未定。

攬着不放 一鄭連累一鄭
股市氣氛熱烈,政圈的鄭若驊僭建風波亦鬧得如火如荼。回歸以來,先後有4位律政司司長——梁愛詩、黃仁龍、袁國強及鄭若驊,前三位在任期間,處理過不少備受爭議的問題,均算是化險為夷,表現相當出色;當中,「雪糕仔」黃仁龍,更被譽為「獅子山下」精神的範例,甚得民心,在「雙非」問題上,又頂住建制派要求人大釋法的壓力,法律界對其評價正面。

然而,履新不久的鄭若驊卻出事了。本來其履歷相當亮麗,應可好好服務香港,豈料被揭的黑材料一個接着一個——其獨立屋的僭建,已不是僭建般簡單,其向銀行申請按揭貸款時,並沒提及屋內有地庫,便涉嫌盜竊罪;而且,08年購入住宅時,售價高達2,800萬元,比市值高出1倍;此外,履新後還處理原先6宗仲裁案件,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歸根究底,一方面在於港府急於讓鄭若驊上任頂替袁國強,遂使其未有足夠時間過冷河;另一方面,則很明顯是有心人做足功課,開晒檔案。

身為律政司司長,誠信、權威非常重要,才可以得到市民的信任。然而,鄭若驊如今卻弄得如斯田地,往後的路實在很難走下去。尤其是《基本法》與普通法的爭拗仍然沒完沒了,一地兩檢也在推行中,之後還要處理《國歌法》、《23條》的立法等棘手問題,到時泛民肯定咬着不放。

事到如今,鄭若驊雖然應該不介意不做落去,但已一朝英名盡喪,損失慘重;不過,如果特區政府繼續攬着其不放,其傷亡更甚。皆因林鄭月娥7月上任至今,開局甚為順遂,但三位司長中有兩位有問題(財爺問題另見今期《資本壹週》內的〈資本政經〉專欄),不如早點止蝕,斬纜換人,雖然要找熟悉又信得過,兼且是「大狀」的人選很難,但總好過一鄭禍及另一個鄭。

南華證券錢莊
恒指終於破頂,相信國指在第一季可以步其後塵,創出歷史新高。當中,多得一眾內銀發力。事實上,本週二港股大升超過560點當日,北水源源流入內銀股,頭四位分別為中信銀行(00998)、建行、工行及中行,共涉資逾36億人民幣。

此前本欄投資組合已經重新納入兩隻內銀股,當中,建行距離07年高位8.7元,只需再升6%而已;中行則較為落後,雖然過去一週升了7%,但比起十年前的高位5.05元,仍有17%的距離。

然而,正如上期所言,現市況投資者不宜轉來轉去,沽出尚未升者,去追強勢股;相反,應該守株待兔,等未升上去的,一下子爆追落後。

每週一股 — 港交所(00388)
港股創出歷史新高,成交金額逾千億元已經成為新常態,加上港交所(00388)行政總裁李小加指,乘着6月A股將正式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希望順勢在今年推出A股衍生產品,而同股不同權亦如箭在弦,勢必吸引更多新經濟股來港上市,港交所「豬籠入水」,週二輕微高開後升幅顯著擴大,競價後升幅更擴大至近6%,以全日高位288.4元收市,週三再升2.5%,至295.6元,直撲300元大關。

其實,港交所的建議,往往相當「自私」。例如此前建議降低甚至取消股票印花稅,美其名增加港股競爭力,但卻會損害庫房的收入,如今成交金額只是千億之數,難保他朝會上升至5,000億元,港府的印花稅收入,比起去年豈非增加六、七倍?而且,此乃香港少數能夠向所有人徵收的稅項。另外,「同股不同權」固然令港交所上市生意大好,但卻犧牲了對小股東的保障。

一週重點新聞
.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強調,對房地產調控的態度是明確的、堅決的,今年毫不動搖地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嚴格落實各項調控政策措施。
.亞投行行長金立群指,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未來在環球經濟增長上將成主要動力,而在亞洲金融論壇上的公眾投票上,有55%人認為今年投資回報最佳地區為中國。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表示,港府現無意減免股票印花稅,除因是政府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外,亦認為削減相關稅項未必能助交投增長。
.負責生產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在美國申請上市,集資規模約1.5億美元,市場估計最終市值達10億美元以上。因小米創辦人雷軍相關資金也持股近4成,故上市申請被視為小米對上市估值測試水溫。
.中國平安(02318)旗下子公司陸金所於1月底遞交上市申請,最快3月掛牌,集資不多於50億美元,公司估值料達600億美元。
.地政總署公布,九倉(00004)以124.5億元投得九龍塘龍翔道地皮,創全港住宅官地第三高,每方呎樓面地價2.85萬元,貴絕九龍區,料落成後呎價逾4.6萬元。
.地政總署表示,去年第四季補地價總額達164.8億元,按季飆1.4倍,創季度計歷史新高;而2017年全年計補地價亦達400億元,亦是按年計歷史新高。
.新界東北發展區終批出首個補地價協議,恒地(00012)為古洞北地皮補地價12.35億元,每平方呎地價3,643元,料成日後補地價指標。
.恒地(00012)積極併購舊樓,近日斥資約7.1億元購入西半山羅便臣道98及100號全幢,以及尖沙咀香檳大廈多個地舖,當中香檳大廈9個舖位收購價達1.15億元。

未來一週,美國將會在當地時間週三發表俗稱《褐皮書》的最新地區經濟報告,市場或可從中洞悉美國的通脹壓力是否有加劇迹象,以及稅改法案通過後,有否對企業的投資和家庭的消費行為作出積極改變。

此外,週四則有1月費城製造業指數,估計回落至正25:同日亦有上月新屋動工,估計按月減少1.3萬間至128.4萬間,而同期的建築批則估計按月增加2,000張,有130.5萬張。至於週五將公布1月密竭根大學消費者情緒指數初值,市場估計升至97。

文章來源:Capital Weekly 資本壹週

吳鴻生南華集團主席《資本壹週》社長
劉若文:《資本壹週》總編輯

免責聲明
– 投資涉及風險。
– 本演示或材料不構成任何要約、市場推廣、保證、擔保、意見或建議。
– 保留版權所有及一切權利。
– 任何用途均須遵守所有適用之法律。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