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專訪
創業家・名人系列・著名品牌

Capture the finest 蕭亮輝


John的事業是在葵芳新都會廣場開始的,因此他亦對這相連建築物特別有感情,後來終於在一次機緣巧合下拍出這張最為滿意的照片。

John在房地產行業工作了28年,只打過兩份工,目前出任戴德梁行香港區董事總經理一職,是他的第二份工。戴德梁行近年經歷合併重組,由地區業務跨進國際市場,他坦言挑戰重重,但仍樂觀面對,沉著應戰,一如他對攝影的喜好,為了拍攝一張完美相片,總是願意去等,事前做足準備功夫,期待最好的結果。

在乍暖還寒的四月天,John帶著他的單反相機,出現於ifc四樓平台的餐廳內。大約年半前,Cushman & Wakefield與戴德梁行進行合併,隨著時間過去,他表示整合工作大致完成,而且進度非常
理想。

「在合併及協調過程中,不是一面倒地由一間公司完全取代另一間,而是取得兩間公司的最大優勢,對等地進行處理,到現在這一刻,所有事情都已經塵埃落定。」難怪可以談笑自若,一邊飲咖啡,一邊細談他最愛的攝影。

追趕光與影

擱在餐廳桌子上的,是他的用了多年的單反相機。他呷一口咖啡,微笑著說:「其實我攝影的資歷不算深,大約影了二十多年。以前我是很少影相的,記得有一年我去歐洲,當時問朋友借了部單反菲林相機,一影就驚為天人,以往用『傻瓜機』拍攝時的『鬆、郁、矇』情況不再出現,相片質素很高,於是就開始玩單反,先由菲林開始,至2005年開始有數碼相機,又轉影數碼,方便影完可以用Photoshop執相。」

攝影對象,千奇百種,然而John最沉迷的,卻是影建築物,並以商廈為主。平時週末,若時間許可,他說會帶著相機,駕著車周圍去找拍攝對象;在晴空萬里,天空蔚藍一片的日子,他更認為是最好的拍攝時機。「可以每年的7月1日為中間點,而這一天前後倒數的三星期內,香港的天氣是全年最好的,遇上如此好的天氣,我便會『周身痕』,想周圍去拍攝一番。」

影了多年香港建築,已儼如是專家。「最難的,是要找到最合適的拍攝角度。有時太陽照得過猛,令建築物的陰影太強,不是太黑,就是太白,惟有進行後期製作。若要影香港島北岸的大廈,最好是在北邊影,而且要在夏天,當太陽從北面照射過來,那就是最理想的正光面了。太陽由東向西,而大廈最好看的一面是在東,因此要在朝早影,但不是日日都好太陽的,有時霧氣太重,又會影響相片質素。時機把握很重要,因為一旦太陽去到西面時,建築物背光,又會影得不好。」

他說拍攝出來的建築物照片,很多時都會成為公司的官方相片,為的就是相片本身的獨特性。「雖然硬件是一樣的,但無論相片中的色水、風景等元素,其實仍有所分別,由此展示其獨特性。」

 

為了拍攝一張好照片

為了拍攝一張好的作品,他往往會事先作周詳部署。「好的相片,很多時都不是一shot過的。當選定建築物後,我通常會事先去觀察附近的環境,尋找最佳拍攝位置,並且先嘗試拍攝一些試驗性質的相片,就算天氣不好亦影,等到天氣好時,就可以手到拿來,容易拍出好的作品了。」

他在手提電腦的熒光幕中,展示了一張大約四、五年前拍攝的相片:相片中央位置是四季酒店,左右兩邊分別是ifc及中環中心,而鏡頭則是從金融街及民寶街的方向影過去。「為了拍攝這張照片,我足足在街上暴曬了五個小時,當日天氣太好,於是我就把握機會去影。相片是在下午3、4點時才拍攝下來的,我一直在等,直至太陽開始落山,就按動快門,將之拍攝下來,故此你可以看到建築物呈現出來的線條非常銳利。」

在芸芸拍攝過的建築物中,最令他難忘的,始終是葵芳新都會廣場的兩幢相連建築物。道理很簡單,因為這是他初入行時,第一幢主理的商廈租賃工作。「它就像是我的Baby,所以特別具有意義。太太是在那裡工作的,記得有一天,那是夏天來的,我先駕車送她上班,之後我抬頭望天,發覺天色很美,萬里無雲,於是心血來潮,立刻拿出相機將眼前的建築物拍攝下來。我是在附近的停車場天台取景的,由於有兩幢建築物,當時為了找到拍攝的最佳角度,更將半個身子挨出停車場的圍欄,可謂有驚無險。」

事業的起步點

對別人來說,總面積100萬呎的葵芳新都會廣場,只是芸芸甲級寫字樓中的一幢建築物,但對John來說,卻是事業的起步點,對往後的事業發展有很大影響。「當時發展商有個很新的概念,意識到核心商業區內的寫字樓租金過高,於是計劃往區外發展,在鄰近葵芳地鐵站的一塊地上,興建全新甲級寫字樓——新都會廣場,以優惠租金及交通配套做最大賣點。最初入行時,我的工作很簡單,就是做deal,將寫字樓租出去。當時我只是入行不足一年,上司就指派我負責新都會廣場的寫字樓租賃工作,記得最初開始時,每日都有半天時間要留在新都會廣場,負責帶客戶去看示範單位。當時仍在建築初段,還未有電梯,而示範單位在7樓,於是每天就要帶著客戶上上落落,加上大熱天時,往往走到身水身汗,不過當時年青,亦覺得沒甚麼所謂。」

如是者以這種工作形式維持了一段日子,建築工程完成了一半,終於有電梯可用,卻不是一般的電梯。「我們是乘籠上去的。一路升上去,感覺都頗為恐怖,客戶卻不介意。我亦對他們說,這是絕對安全的,加上發展商在市場上的聲譽,因此他們都放心上去參觀。後來公司更直接在新都會廣場租了個細小的單位,為客戶及公司提供即時支援,我亦被揀選去坐鎮其中,如是者又做了一段日子。因此在很多年以後,那段在新都會廣場工作的日子,至今仍是非常深刻。」

時移世易,當日的小伙子,歷經市場的不斷變化及磨練,成為了業界菁英,爬上了管理層的位置。商廈物業,一租一放,一買一賣,原是正常不過的事,難得他特別著重對建築物的感情,因此他亦坦言,經自己拍攝的相片,大部分都是與自己的工作有關。「房地產對我而言,仍是很有發展潛力的行業,而我最喜歡的,就是它可以摸得到、使用到的特性,因此比較起來,證券這類投資產品,就顯得虛無縹緲得多了,那只是一堆數字,而房地產可以給我一種很實在的感覺。全世界的經濟體系,有人的地方就有房地產發展,隨著人口增加,相關的投資及服務項目亦必然有更大需求,從而帶來機遇,至於能否成功,就要看能否把握每個機會了。」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