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大學之道】中大AI研究成果豐碩 ,持開放態度拓機遇


專家認為,人工智能會完全取代人手,而且是協助人類改善工作效率。

人工智能是科研界的大勢所趨,香港於去年一份國際調查報告中的數碼科技的競爭力排名,位列全球第七位,雖為近五年最高一次,但仍遠遠落後全球第一的新加坡。其實,香港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科研成果驕人,實力不容小覷。不過,有關人工智能的專家和學者認為,香港要持更開放的態度,做好橋樑角色連繫世界各地,彼此通力合作,共同探討人工智能的無限可能及未來發展趨勢,才能開拓更多機遇。

撰文  余美玉 | 攝影  鄺銘漢

上月中大工程學院創新科技中心舉辦的「機智過人」科技論壇,匯聚超過500名來自不同界別的科技領袖、大專院校的研究學者及政府代表,探討人工智能的最新及未來發展,以及分享多項研究成果。

該論壇中的主禮嘉賓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和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在致辭時,不約而同地指出人工智能將是香港創科發展的一大方向。楊偉雄表示,在過去三年來,創新及科技基金合共批出57個與人工智能相關的項目的資助,涉資達兩億元。未來,政府會增加更多人工智能的應用於城市管理方面。段崇智教授認為:「在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下,人類應該如何與之共存,並使之成為與我們合作無間的夥伴呢? 香港近年積極推動創新科技及積極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這個問題特別值得我們深思。」

思考與人工智能如何共存

人工智能一直是中大的重點研究領域之一,研究技術處於世界前沿地位,工程學院的多媒體實驗室於2016年度美國矽谷舉行的圖形處理器(GPU)業界大會中被譽為「全球人工智能研究先鋒之一」。 除一直積極開發人工智能在各層面的創新應用,如醫學影像處理、電腦影像學、人工智能醫療器材、語音辨識與合成、金融科技等領域外,同時大力推動知識轉移及初創企業,許多科研成果已成功商品化,造福社群。

黃錦輝教授指出,早於1998年,中大已憑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出色研究,建立了首個電子中文報社「慧科」,現已在傳媒界廣泛提供人工智能服務。另一個較近期的例子是由中大學者成立的視見醫療技術有限公司,其開發的人工智能輔助醫學影像分析技術,更成功應用於早期肺癌及乳腺癌診斷和監測,對醫學界貢獻良多。

事實上,中大信息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兼商湯科技(SenseTime)聯合創辦人湯曉鷗教授領導的團隊,亦將深度學習模型(Deep Learning)應用於人面識別技術,以深度學習模型強大的計算及學者能力,大大提高容貌辨識系統的準確度至99.15%,是首次有系統可超越人類肉眼識別的準確度。

由科研「落地」至市場

自從人工智能出現後,企業在營運模式也出現了轉變,安永會計師事務所諮詢服務總監周禮信稱,人工智能技術日漸成熟,並已漸漸科研層面衍生為實質的產品和應用技術,近兩年越來越多科技、金融及醫藥行業亦開始將人工智能引入營運系統,協助公司節省資源,提升效率。周禮信說:「由於引入人工智能的成本不低,因此一般以大企業為主,因為在節省資源的效果會比較明顯。以香港而言,現時會計、銀行及保險行業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較為廣泛,因其業務需要處理大量的文件及行政工作。以銀行為例,近來多家銀行推出智能助理,以解答客戶的種種查詢,分擔了不少客戶專員的工作負擔。」

AI不會完全取代人手

至於很多人擔心會被人工智能「搶飯碗」,湯曉鷗教授及周禮信均表示不同意。湯教授強調人工智能只是協助人類改善工作效率,而不會取而代之。周禮信也指出,機械只會重覆已設定好的動作及行為,但人工智能卻具有學習能力,能夠不斷從錯誤中修正及進步。現時企業的科技應用,已由機械(Robot)轉趨向協作機器(Cobot),即機器與人相互合作,「自動化及人工智能系統不能完全脫離人的監控和監管,在出錯時需要作出修正或以人手操作。當然,某些工種或會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下被淘汰,但亦會衍生新的職業,例如資訊科技或其他專業技術人員。」

閉門造車阻礙發展

對於香港人工智能發展路向,湯曉鷗教授認為要持開放態度,充當橋樑角色連繫各方。他解釋,假如香港只是閉門造車,是永遠不會取得成功的,應該放眼國際,與深圳、上海、北京、新加坡甚至是紐約、波士頓等地多一些合作。香港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尤其是金融方面,資金都可以隨意進出,但在科研和思維卻相對封閉,需要多與外界交流,才能在科研成就上更上一層樓。

Related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