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熱話
企業策略・可持續發展・商事動態・大中華時事・專題・本港時事・環球時事

TVB再裁員 港電視業末路?


電視廣播繼去年裁員逾百後,年底前再裁員一成。

全港最大的免費電視台電視廣播(00511)(TVB)宣布月底前裁減一成員工,以現有約三千五百名員工(不計藝員)計,即裁員約三百五十人。雖然實際裁員人數較之前市場傳出的八百至一千人少,但該公司去年才裁員以百計,短短一年時間再裁減人手,加上集團業績每下愈況,是否意味香港的電視業已走入末路?還是其實另有出路?

電視廣播日前發表內部通告,解釋因「本港示威衝突事件至今持續超過半年,重創旅遊、飲食及零售市道,經濟衰退已成定局,各行業包括廣告界、電視、報章和其他媒體將無一倖免,但最令人擔心的是香港前景不明朗,社會事件未有平息跡象,無法估計社會何時恢復秩序和經濟復甦。所有企業面對這嚴峻情況,均有責任採取措施,令公司營運得以持續發展及保存主要動力。」

結果就是「有鑑於此,公司需要重組部份業務流程以增加成本效益。有關措施已考慮到對公司營運所需和同事就業作出平衡。公司現有約三千五百位員工(不包括藝員),將會有約一成人受到影響,公司將最快在年底前通知大部份受影響員工,按法例作出賠償包括代通知金等,同時亦會發放特別酬金。」

至於未來發展方向,集團表明「公司會加快在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業務發展,並擴大營運設施及資源投放,此亦可為同事提供新的發展機會。在本港的OTT服務myTV SUPER已有約九百萬終端登記用。在海外方面,TVB Anywhere亦正積極在東南亞和北美市場推出新產品和服務,加強拓展業務。」

電視廣播投資星美控股債券錄得五億元減值,拖累集團去年度業績盈轉虧。

一四年始走下坡

觀乎TVB近年業績,自從二○一三年純利增至十七億三千八百萬元後,就一直走下坡,以致集團於一五年宣布,在一六年初推出無線電視「第二」平台,並採用over-the-top(OTT)機頂盒技術通過開放的互聯網,提供大量無線電視頻道及多個第三方頻道和節目,以及提供視頻點播服務,而OTT服務之收費遠低於傳統收費電視業務模式。公司管理層相信此OTT服務能成為具吸引力和受注視的服務,以滿足觀眾的娛樂需要。

結果,集團的一六年度業績報告內披露,有關OTT服務myTV SUPER於二○一六年四月推出,已成為領先市場的華語內容OTT平台,提供五十條無線電視及國際頻道以及超過三萬二千小時點播節目。而於二○一八年度,OTT業務更終於獲得盈利一千六百萬元,相對一七年度虧損達八千五百萬元。至一九年中期業績,myTV SUPER錄得三千二百萬元盈利,比一八年全年還要多一倍。由此證明,集團走向OTT一途的策略成功。

可惜的是,由於集團投資了八億三千萬元星美控股(00198)債券,在一八年度作出五億元減值支出或虧損,令集團在該年度轉盈為虧,錄得近二億元虧損,相對一七年度純利為二億四千三百萬元,更成為集團最少三十年來的首次虧損。不過,這項虧損與公司的電視本業並無關係,只算是一項一次性的投資失誤。

OTT收成正果

誠然,受到觀眾娛樂模式的轉變,以及網絡視頻的盛行,近年TVB的收視大不如前,難免影響TVB免費電視台的廣告收入,但集團在發展OTT業務的成功,一定程度挽回了這方面的缺失。同時,在這次傳出裁員消息期間,亦有消息指集團其實是改變以往的純由公司全權負責的製作模式,改為更多外判或採購他方製作的模式運作,藉以減低恆常開支。

電視廣播的OTT業務myTV SUPER已踏入收成期。

這模式其實壹傳媒(00282)都已經採用,其部分內容就是由原員工自行成立的內容製作公司提供,這可以讓公司本身減低強積金、醫療等一大批聘用固定員工的開支,而且只要監察方面嚴謹,也可保障內容的一定質素,因為外判公司要自力更生,盡量滿足客戶要求。

其實當ViuTV加入香港免費電視市場後,就已更多的採用外判製作形式,即使是小型製作公司的節目,都一樣可以獲得青睞。不過,製播分途不是近年才出現,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全球多個商業電視台就已開始採用外判、製播分離的模式,一方面可減低成本,另方面可更有效引入具創意的節目,壞處則是電視台可能不擁有節目的永久版權。

內地、南韓都早已實施製播分離模式,且都相當成功,看看目前內地及南韓製作的節目已不單止賣至亞洲多國,甚至歐美國家的電視台也有購買,就足見這模式在促進娛樂事業上的功勞,更可同時把己國文化傳送國際,爭取國際認同。以南韓為例,因其娛樂事業的成功,也為該國帶來大量的遊客,香港的年青一代就甚喜歡到南韓旅遊,相對於中年人士因年青時受日本娛樂節目薰陶,較喜歡日本旅遊。

製播分家是時候

過往香港只有兩家免費電視台,又是TVB一家獨大,加上當時亞洲區多個國家未開放,讓TVB製作的節目流行於東南亞等地,所以當時要TVB實施製播分家,肥水何必流向別人田呢,這自是沒有誘因。但今時不同往日,香港目前有三家商營免費電視台,即使另兩家的收視率未算太高,但在廣告費上無疑有攤薄效應,同時間又營造了較佳生存空間予獨立製作公司,因為客路較以前稍多。所以TVB如今在制度上作出改變也相當合理。當然,透過購入外判節目,各自電視台在節目質素上的分野不大,卻正是香港電視業賴以生存的其中一個模式。

黎瑞剛正式成為電視廣播話事人後,或有助公司在大灣區走得更深入。

另一個香港電視業的出路,很可能是大灣區的機遇。香港的電視台多年來一直爭取內地的落地權,當中TVB早在二○○四年首獲大陸落地權,利用廣東省有線電視網絡播出,只是僅限播出內容,不能播出廣告,如果香港的電視台能在內地廣播同時播放廣告,則肯定能為香港電視業殺出一條血路。根據《二○一八年全國廣播電視行業統計公報》,雖然電視廣告收入下降,但總額仍有九百五十八億八千六百萬元(人民幣.下同),較一七年的九百六十八億三千四百萬元,減少九億四千八百萬元,同比跌幅不足百分之一。即使有線電視網絡收入亦見減少,也錄得七百七十九億四千八百萬元,按年降幅百分之六點五九。

大灣區潛力未現

當然,要香港電視台在內地全面落地,如今看來可能還是天荒夜譚,但看一看如今香港電視台的主要股東,其實早已是「紅粉緋緋」。例如電視廣播之前日回購股權事件,披露了實際股東結構,原來大股東並非公司主席陳國強,而應是有「中國梅鐸」之稱的黎瑞剛。黎氏早於一六年十月獲委任為電視廣播副主席及非執行董事,近日則流傳陳國強及台灣HTC董事長王雪紅有意把電視廣播持股全數售予黎瑞剛。若消息屬實,則電視廣播將正式落入這位「新香港人」之手。

至於透過持股有線寬頻(01097)擁有另一免費電視頻道《香港開電視》的永升亞洲,其中資股東亦佔了三成股權,分別是弘毅投資董事長趙令歡持股一成四及富力地產(02777)董事長李思廉持股一成六。至於ViuTV的母公司電訊盈科(00008),亦曾經有中資股東入股。既然香港不少電視台都已經是中資控股或佔有部分股權,在大灣區融合九個內地城市加兩個特別行政區下,有甚麼不可能。

Related Articles